2024年全国两会
确定

网站 > 财经大事

“穷”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精神

昨天,带小孩去逛公园,他看上个玩具,问摊主多少钱?摊主说,15块钱。儿子说,叔叔,便宜点吧,10块钱?摊主笑着说,不行呢?儿子接着说,那就13块钱,要不我就不要了。最终13元成交。
我在旁边看着,很惊讶,因为我给儿子的预算是20元。为什么9岁的他就学会了还价?因为言传身教,我和太太出身家庭都不太富裕,平时买东西就喜欢讨价还价,往往为便宜几元沾沾自喜。中国的商业环境,定价的不透明、不公平,过早让孩子学会还价并不是一件坏事。
前些年,老家有个朋友T先生让我帮忙买辆100多万紧俏进口车,后来他听说我回老家了,专门请我吃了顿饭,那顿饭钱两个人花1000多,这在四五线小城市不是小钱。出门的时候,我问他:“你那辆车呢?”他很自然地说,这门口停车要五块钱,我停前边不花钱的地方去了。
开100多万的车,为什么在乎五块钱的停车费?你要了解T先生致富史就觉得这并不夸张,T先生10几岁就辍学出来压煤饼、拉煤车,走上致富之路都是有血有汗的,40多年的风风雨雨,养成他对自己很节省,对朋友、对伙伴却很讲信用、很尊重,这也是他在这座小城市生意能做大的主要原因。
著名企业家李书福先生最为津津乐道地就是“他一身西装不超过300元,一双皮鞋只有80元“,因为他也是穷苦出身。
我还有个在北京的朋友B先生,我们认识多年,经常两个人小聚。每次吃饭,只要他请客,肯定是不会点啤酒的,因为他知道我不喝酒;但要是我请客,这兄弟必须会说,没酒不尽兴,要不点点啤酒?要是聚会人多的话,但凡饭桌上有对他有用的人,他必须抢着买单。
你要说算计到这种地步的朋友,你为什么交他?这是因为我了解他的家庭,出身农村,家里兄弟姐妹多,读大学学费都是国家助学贷款,多年来我一直记着他对我帮助之好,记得我们两个人坐在路边摊,吃着1元一串的羊肉串、1.5元一瓶的啤酒,吹着牛、流着泪说着怎么熬,都要留在北京,买车买房。
如今他有车有房有钱,是不是就不这么算计了呢?其实并不是如此的,前几年他买第二套房的时候,中介帮他找好了房子,他为了规避链家2.7的中介费,直接自己想办法搞到了房主的电话,走了个小中介办理过户。钱确实省了不少,但也和那个中介闹的不可开交。
为什么他这么抠呢?因为“穷病”已经深入骨髓,这种由出身、由成长经历带来的下意识行为这一生无力改变。
我再说下我认识多年的一位大妈,退休于北京知名医院,老公是红二代、高级干部,有一次我陪她散步,她想到买一块白玉豆腐,进店里发现这家店豆腐贵了五毛,转身就回去买了上一家的豆腐。为什么她这么节省?大妈出身普通工人家庭,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从小缺衣少吃,靠个人奋斗一路走到北京,什么时候都忘不了那个年代的苦,那种穷怕的日子已经烙印在脑海里。
相反大妈老公对很多事情并不在意,因为去他们家串门多,发现邻居院子占了他们家起码20公分的距离,那天忍不住问他们:“为什么院子不和房子齐平?”大妈愤愤不平的说,隔壁占便宜。大爷在旁边笑笑,不说话。印象中,大爷从来都是慈眉善目,没见对人发过火。这不由让我想起,《诫子弟》里的“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这种为人的气度并非先天就有的,而是幸福的童年、传统的家庭教育促成的。
在我认识的一群红二代、红三代里面,定义为世俗上“成功者”并不多,绝大多数人退休都没混上个一官半职。同为红二代的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少将提过一个数据,按照高级领导干部的划分标准,红二代在中央和军队任职并不多,也就是5%-10%。
所谓穷则思变,现今绝大多数世俗上“成功者”其实家庭都很普通、甚至家境很差,企业家当中吉利李书福、华为任正非、京东刘强东哪个家境富裕的?政界里吴官正、贺国强、胡春华哪个不是出身草根?在一个激变的时代里,通过个人努力,把贫穷当作动力,当作资本,力争上游,有些时候穷出身,反而能屈能伸,没有包袱。
可穷者上位却有不少人“富不过二代”,为什么如此?个人认为,还是德行不够,家教不严。只顾埋头赚钱,却没有树立赚钱的正面榜样;只顾个人挥霍,却没有乐善好施的品德;只顾个人提升,却没有教子有方的行为。

所转载稿件如有侵权,请与我方联系删除;邮箱:daogecaijing@126.com

评论

暂无评论
已全部加载
x
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