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李强: 超大规模算力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核心需求
3月28日-30日,以“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在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汇聚20+政府有关部门领导、30+院士专家、100+汽车及相关领域的企业代表,共议汽车产业变革新路径。在29日召开的高层论坛上,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AI汽车行业总经理李强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行业的各位同仁,大家早上好!很高兴今天有这样的机会来分享,我们阿里云在汽车产业链里面,之前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能够跟大家做这样的分享。从阿里云的角度怎么看待汽车产业,我们也有一些我们独到的或者是独特的想法和观点。
过去16年前可以看到,中国的云计算2009年第一次在中国开始出现,当时整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只有几千辆的产销量,到今天从云计算的蓬勃发展,到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它们的脉搏是高度同频的。我们看到几个重要的关键的历史时刻:
第一个,分布式的车联网出现,过去油车时代,在智能网联、智能座舱这部分大家有比较少的客户体验,对云端需求量也比较少。新能源出现以后,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的蓬勃发展,也对云的需求带来了旺盛的发展和需求。
第二个,智能化,特别是过去三年,中国的自动驾驶智能化逐渐发展,我们也迎来了很多挑战,也面临着非常大的机遇。特别是今年过完年以后,春节期间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DeepSeek的出现,让所有产业,不仅仅是汽车产业,对整个算力的需求突然之间呈几何倍数的增长,我们基本从上班第一天开始到今天,一直在为所有企业,当然汽车产业也包括在其中,在提供算力。大家过去一年的规划突然变到一个月之内就要把算力保供起来,今年有的企业家说是全民智驾的元年,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全民智驾提速的关键一年。
未来我们也看到了全球化,昨天我们在理事会闭门会上也听到了很多车企领导、企业家对行业在呼吁,国家各个部委能够把全球化拧成一股劲,一起去跟各个国家进行出口的各种政策的对接。其实在2015年,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一批云计算企业,已经开始在全国各地铺建大型的数据中心,未来我们相信在阿里云等其他中国云计算公司的努力下,我们车企在海外用云包括海外的车联网、海外IT办公、IT当地合规的自动驾驶计算和训练,也能够有充沛的算力。
回到阿里云本身,也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科普和汇报。云本身的核心本质,我们阿里云的定义是,把一个数据中心像一台计算机、一台笔记本电脑一样去使用,这是非常难的事情。我们把5000台服务器,把十万台、几十万台服务器像一台笔记本电脑一样去调配使用,这是非常难的事情,我们云的本质就是在做这样的工作。我们的目标,也是把充沛的算力、绿色的算力、性价比更加合理的算力、更优的算力送到不仅仅是中国也是全球的每一个用户手里,这也是我们未来的目标。
过去五年,如果回顾五年时间,从2020年到今天,中国汽车产业的公共云,在云上的占比实际是从40%不到的水位,现在到今天已经接近65%,这也是我们和国内所有云计算公司和同行们一起努力的结果,所以我们也非常开心。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在云上做这些事情?我想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通过公共云像大江大河一样的算力土壤,能够帮助所有企业在创新上提速,因为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科研成果一定是优先甚至仅诞生在公共云上。
AI时代我们聚焦两件事情,最近也跟很多车企在这几年做了一些探索。第一件事情,我们聚焦在把汽车本身这个产品做好,让AI、让大模型能够帮产品实现更加智能。第二件事情,把整个企业变得更加智能。可以看到,在汽车端有自动驾驶的大规模算力需求,我们也陪伴了很多中国优秀车企,像小鹏三年前开始在乌兰察布帮他建第一个中国超大规模的算力中心,到今天已经翻了几倍的增长,我们也帮比亚迪等企业做了大量的算力储备和提供,加速了他们在自动驾驶从研发到落地、到车上的进程。
智能座舱我们也做了很多探索,在企业变得更加智能方面,我们跟一汽一起,帮助整个企业每一个人都有了智能助手。通义灵码,就是在企业研发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帮助比亚迪、小鹏、蔚来、一汽等车企做了30%以上的代码优化,就是说其中有三成代码是不需要人真正自己去编写,而通过通义灵码这样的工具就能够实现落地。
稍微展开看一下自动驾驶。去年12月底我们摸排了全球车企的算力,既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也是未来我们很大的增长机会。特斯拉一家的算力几乎和我们国内主要在做自动驾驶的OEM主机厂的算力能打平,所以他的一个关键点是有冗余、有创新和试错的机会,我们国内第一梯队我们看到在算力方面比较充沛的,大概也只是在特斯拉算力储备很小的占比,未来我们也收到了很多车企的邀请,希望我们给他做三年的规划,能够建成一个和特斯拉当前当量的算力。也跟各位报告一下,最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找到有这么大的机房和能耗的地方,建一个10万卡是不太容易的,我们要找到这样的场所,我们也在为之努力,也是我们这些云计算公司的重要工作。
还有很多观点就不一一跟大家分享了,上午几位车企领导都在讲,我们认为当前还是从端到端开始以后重新切换了一个赛道,过去是基于规则,书越读越厚,几百万条规则,甚至更多,现在基于端到端我们的书是越读越薄。
超大规模算力,目前我们有一个核心的观点,过去所有云公司在给车企提供或者解决方案商像Momenta、地平线、大疆、轻舟这些企业,在提供算力的时候发现不管是阿里云还是其他供应商,我们提供的算力最终的铲子就是英伟达,所以对于车企保供的角度来说,当前又有各种复杂的情况。保供方面无论你是用了几朵云,如果它的底层都是同一把铲子,其实对于我们车企的风险是0和100,没有其他的数字,要么就是100%保供,要么风险也是100%的。我们当前做得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异构的充沛的算力和供应链给周围的车企来保供。我昨天在理事会闭门会也在讲,小鹏、比亚迪为主的一些车企,已经在国产芯片算力上做了大量的生产环境的使用,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提供异构的两条腿走路的充沛算力来服务车企。
大模型领域我们有很多应用,时间关系不给大家一一扩展了。举个很细的点,我们最近在帮长安深蓝邓总他们公司在做双轮驱动,也叫双模驱动,基于通义的开源模型和DeepSeek开源模型,两个模型一起来服务他的智能座舱,同时也服务他企业的“GPT”。这两家公司、这两个模型有一个特点,在中国是比较少数的,目前我看到甚至可能是唯二的全开源,叫广开源、全尺寸、多规格,都在做类似的事情,所以车企可以直接把模型拿来,可以直接去利用到企业里或者是车上。
最后还想说一下,未来的三年,昨天在理事会闭门会看到非常多车企在呼吁全球化,我开篇也讲到了,未来三年阿里计划投资3800亿来建设云和AI的硬件基础设施,我们一直秉承着希望成为汽车产业的水电煤,能够把我们的水电煤、把我们的算力、把我们的AI智能化能力,不仅仅是通用算力,还有智能算力,不仅仅是在中国本土,在全球的各个地方,到欧洲去,到中东,到东南亚,到美洲,各个地方都有中国充沛的算力和服务,能够服务到车企在全球化的扩展,加速这个进程。
相信所有同行们今年应该都很兴奋,我刚刚跟京东的缪总也在聊,我们从过完年以后基本上没有回到家里,一直在各个城市跑,因为中国的车企分布在祖国的各个城市,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他们对我们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AI时代有一朵极致的世界级的云把整个AI的智能化能够落地。二是我们要有这样的模型,现在有很多车企,当然有几家车企跑得比较靠前,可开源的通义模型在汽车的智能座舱方面已经走得很深入了。三是还要有异构的全球充沛的智能算力,不仅是国外的GPU算力,也有国产芯片的GPU算力,两方的保障,来提供让我们的自动驾驶迭代能够更加迅速。
我们相信,基于上面这几个差异化或者核心的能力,我们对陪伴车企进入AI新的世界满怀信心。
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