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名:打造车主碳普惠权益平台,赋能3060双碳量化
2024年7月11—13日,2024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本届论坛以“引领新变革,共赢新未来”为主题,由“闭门峰会、大会论坛、10多场主题论坛、9场重磅发布、主题参观活动”等多场会议和若干配套活动构成,各场会议围绕汽车行业热点重点话题,探索方向,引领未来。其中,在7月12日下午举办的“主题论坛二:管理碳足迹,提升气候竞争力”上,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成名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大家下午好!
今天时间不早了,我尽量言简意赅,在10分钟内结束。
前面几位领导及嘉宾讲了碳足迹的管理体系,讲到了汽车产业如何做零碳验证,包括零碳园区的理念,包括企业做ESG的概念等等。
站在大众的角度,作为市民,如何和碳建立联系?那就是碳普惠。碳普惠概念最先由广东省发改委提出,实现了公民碳减排行为的可记录、可衡量、有收益和被认同,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减碳积极性,促进了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基于此理念,上海也做了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平台。
今天,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平台正式内测上线,刚才我们还在群内讨论,大家此刻可以在支付宝搜索“上海市碳普惠”,就可以看到相关的产品,当然现在是内测,如果你的手机没有被授权,是无法使用相关产品的。
我有五个议题,先简单讲讲商业模式。
做任何商业化创新前,必须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非常重要。简单讲讲背景,习近平主席很早提出了3060的目标,但是到今天为止所有企业做碳普惠、双碳相关的工作,都没有把它作为企业的增长点去做,最终造成了大量的成本和投入。如何做成有商业化,又能实现过程和结果的量化?这应该是各个行业都要去思考的。说白了,实现3060最终是加快清洁能源的使用,让燃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这是核心理念。
前面几位领导也分享了,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包括欧盟、美国都提出了碳相关的政策、法规、条款,核心本质是商业竞争,也在制造贸易壁垒。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今天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问题:一是零部件重构;二是整车出海。这对我们的影响是最大的。
碳普惠国家和上海都有很多政策变化,上海去年2023年9月25日发布了《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这个管理办法的核心是要求所有的企业、所有的行业可以去申报碳普惠场景,民众可以参与碳普惠,这是核心理念。
政府把特定的场景认定为碳普惠,给予定量,可以进行产品交换,用户需求什么,就交换什么,让每个普罗大众参与到整个市场。
这是把上海市的图做了分解,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个板块,所有的场景被认定为碳普惠要由政府认定,而不是企业自说自话,目前上海有六类场景被认定为节能减碳的碳普惠场景,坐地铁、坐公交、骑单车、开新能源汽车——开新能源乘用车上班值住,坐网约车不算,第五个是夜间用电、可再生能源光伏,光伏大部分是面向企业的,夜间用电都是和家庭、个人相关。
把各个场景类的碳普惠进行第二个场景的量化,要可统计、可量化的,比方说新能源汽车如果一个季度开了5000公里,给你一定份额的碳减排,比如1吨的配额。如果超过5000公里,连1吨都没有了。如果超过5000公里开到6000公里,能不能把5000公里的碳给我?政府会认为你都开到5000公里了,说明对环境还是造成污染,能不能别开新能源车,去坐地铁,所以从这个理念来讲,我认为是对的。
由此,先有了场景,然后有了质量和认证,最后是商业化的权益。举个简单的例子,原来说洗一辆车需要去洗车店花50块钱,现在通过交换坐地铁、坐公交、开新能源汽车而获得的碳减排,去洗车不需要花一分钱,把1吨的碳给到洗车店,洗车店原来需要收50块钱,今天收到了1吨碳减排。假设上海市场1吨碳的价格是70块钱,对于洗车厂而言不仅没亏钱,还多收了20块钱。对于用户个人而言,本来要花50块钱享受服务,却一分钱没花就享受了一次洗车服务。对于政府而言,实现了双碳的量化和认证。我想做这件事是利民利己,从政府层面、个人层面、企业层面都是有利益的。
这是CCER,不再赘述了,简单来讲,CCER是现在上海的碳普惠政策,沿用CCER的逻辑去做的,先评定场景、先申报有哪些碳普惠,如果不申报谁帮你认定?因为碳最终发为个人的碳账户,类似于现在的电力支付账户,这个钱必须由央行来发,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充当了央行的角色。比如说坐地铁有碳,到底一天坐了几站?每个月坐了多少天?这些可计量,最后是给你转化为碳放在账本里。
回到上一个话题,企业洗车店收到1吨的碳,谁来买走?很可能即将发布文件,要求重点的上市企业、大型企业、国企央企必须公布ESG报告,ESG报告必须披露节能减排的成效,给企业配额,这个配额要能完成。比方说周杰伦开一场演唱会,形成20万人的值住,造成了环境污染,我会给你30吨的碳配额去完成。完成后怎么办?去碳市场收,这时洗车店收走了,由此产生闭环的商业逻辑。
这是今天讲的核心,到底整个商业逻辑是怎么样的?实际上核心是由政府来牵头,只有政府来牵头才可量化、可计算。上海有随申办,大家在疫情的时候都使用过,随申办里可以搜索上海碳普惠,进去之后,各个场景的碳自动计算,因为坐地铁,地铁公司有你的数据;开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有你的数据;坐公交,公交公司有你的数据;骑单车,单车运营厂商也有你的数据,这些数据作为总的账户,放在你的账号里,放在上海随申办里。
到了整个核心平台,现在叫做车云出行,大家将来可以下载车云出行的APP,或者车云出行的公众号,搜索之后可以享受对应的服务。这儿讲的是后市场服务,洗车、维修、保养、充电、金融机构,因为我是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拥有上海所有的新能源汽车,上海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是147万辆,机动车的保有量是570万辆。这么多的车主,上海又有2600万的人口,每个人都有一个碳账户,这些人只要是新能源车的车主,肯定会洗车,也会维修,也会保养,也会每年买保险,本来需要花钱购买的服务,如果和碳结合起来,就少交很多钱,这样天然的闭环形成了。
这里面还有安全性的问题,因为所有数据的交易都在私域中,要依靠环交所,碳的交易和股票一样要有交易所,其次所有的交易要有账本可追溯的,所以有个浦江链,这是上海的公共区块链。
整个碳普惠分为两个场景,有节能减排的场景,前面讲到了地铁、公交、新能源车等,然后是碳普惠的运营市场,我有了碳,要兑换成产品,是希望用户去用的。疫情之后,上海和很多城市都给公众发布了消费券,这些消费券一定是用户选择性消费需要的东西,我们到底能提供哪些场景品类的消费?我们目前和很多厂商进行合作,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高德、星星充电、汽车博物馆,包括ECT诸如此类,我这里罗列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场景,最主要的原因,我们有车的数据,希望为围绕车提供这种服务。
当然支付宝也会上线,其他的品牌也会上线。支付宝提供更多的是衣食住行用,我们会基于车去做,原因是不想创造场景,而借助这种天然已经存在的场景。大家会讲为啥车云出行会把高德拉出来?我们有个很靠谱的认知,现在一家企业单纯做APP推广,你的运营成本是非常高的。上海有个随申行,运营了几年运营成本也是居高不下的,核心本质是互联网里的流量拉新、促活这种策略如何去实现?今天互联网基本是寡头垄断,大家想到的支付宝、微信,包括高德诸如此类,所以想到此,我们把场景嫁接到互联网平台里,天然可以去合作,所以我们目前和建行、星星充电、高德达成了合作。
将来大家在高德里享受到上海的碳普惠,都是我们和高德联合提供的服务,大家可以兑换自身所需要的品类产品,这是权益商城。
另一方面,对于商户而言,这个商城核心的价值能够享受高德权益九宫格的曝光量,因为上海有2600万人口,但是上海的流动人口有1.3个亿,也就是上海给高德的用户体量达到1个亿之上,曝光量是够高的。
其次,对于这几个企业而言,你有碳资产的资源,碳资产也可以作为金融融资的组织方式,这也是对你有价值的。另外对于商户而言的引流、拉新本身会产生一些价值。洗车店原来引流和拉新要想很多策略,但通过引入到高德互联网平台上去,嫁接上碳资产,又是一种加持,这是整个商业模式的闭环。
我们是新能源汽车的数据中心,希望用好我们的数据,做好碳场景核算的同时,搭建好权益的交易,为广大的市民提供碳普惠的权益。
这是我们平台产品的架构,我觉得技术是支撑,更要多关注技术背后的逻辑,这是我们的整个技术架构。
我的分享就到这儿,欢迎各位有需求的车企厂商或者其他场景提供有价值的权益与我们进行对接和合作,包括大家对碳普惠相关的其他精辟见解,我们都可以交流。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