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
确定

网站 > 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

太蓝新能源高翔:固态电池技术将成“不可能三角”破局关键

3月28日-30日,以“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在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汇聚20+政府有关部门领导、30+院士专家、100+汽车及相关领域的企业代表,共议汽车产业变革新路径。在30日召开的动力电池论坛上,蓝新能源董事长高翔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蓝新能源董事长 高翔

尊敬的杨院士、陈院士、孙院士,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大家好,我是来自太蓝新能源的高翔,今天很荣幸有机会参加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论坛。

今天我在这里将围绕“固态电池的技术创新和场景应用的方案”与各位分享一下我们太蓝新能源的探索和思考。

当前,动力电池已经进入了技术攻坚阶段,然而现有的动力电池技术却深陷安全、成本和里程所谓的“不可能三角”。技术创新、突围迫在眉睫,当然我相信作为车企、终端用户,大家都期待着有更长的续航、更高的安全,同时我们买电池的价格还更低。其实这看似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它事实上就是固态电池破局的重要方向。

太蓝新能源通过在材料工艺和界面结构的关键技术创新,实现了以安全为基础,同步解决里程焦虑,成本可控的方案,为咱们实现破局“不可能三角”探索到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破解这个“不可能三角”的难题,我们太蓝新能源在业内首次提出了“4-3-2-1”减材制造的核心理念,推出了无隔膜固态电池技术。我结合这个图示具体说一下,当下传统的液态锂电池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大主材形成。我们的第一步要减掉隔膜,同时减掉部分电解液,这是我们半固态电池的阶段。这个电池将率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大规模应用市场。第二步我们将完全减掉电解液,这是太蓝全固态电池阶段,将现在一些细分的专业市场应用场景,比如说低空飞行器、具身机器人这些场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将在不久的将来从高端开始切入,逐步推广,虽然现在业内也有一些企业在开发这一类的电池,但是在太蓝看来,这个还不是全固态电池的最终阶段,因为我们第三步要进一步减掉负极,这样相对原有的液态锂电池只剩下正极材料,这就是太蓝未来的全固态无负极电池技术。

传统的锂电池因为受制于天然的材料体系的局限,比如说有机隔膜、易燃的电解液,往往需要通过加法来进行优化,比如增加阻燃剂、增加隔热材料等等,这些措施事实上不仅会带来成本的提升,同时也会提升它的系统复杂性,还有制造过程当中质量的管控难度,这也正是导致“不可能三角”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4-3-2-1”减材制造路线在每个阶段都随着锂电池结构的组成发生根本性改变,电池的成本逐渐降低,能量密度和安全也梯次提升,减材制造为动力电池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范式,为新能源汽车技术攻坚和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具体来说,以太蓝即将量产的无隔膜半固态电池为例,这是一项兼具了高的材料兼容性这样一个技术平台,它的特征是在成本可控的基础上实现了安全性能的提升,同时还可以根据客户对具体的应用场景的特殊需求进行定制。基于国家和行业相关的标准,我们开启了一系列的安全认证、安全的测试。

首先,挤压的测试。根据国标,我们要求在挤压变形量达到15%的时候电池不发生热失控及不起火、不爆炸,而无隔膜半固态电池在同等条件下挤压变形量可以达到60%,相对国标提升了300%。

第二,在耐过充方面,对半固态的三元体系国标要求是在4.62V的情况下,能够保持30分钟不热失控,我们可以过充到19V,相对国标也提升了300%以上。

第三,大家比较感兴趣也是极具挑战的热失控耐高温的特性,根据国标要求,现在动力电池要在130℃保持30分钟,不起火、不爆炸,而我们的无隔膜半固态电池可以加热到200℃,相对国标提升了70℃,实现不热失控。

下面,我们再通过这个视频更直观地了解一下。(播放VCR)

通过这个测试的记录我相信大家可以看到,无隔膜的半固态电池在三个关键指标:耐挤压、耐过充和耐高温方面都取得了全面的安全效能提升。这就意味着当我们的车辆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发生机械冲击、高温环境以及意外过充这些复杂情况的时候,我们的电池就具有了更高的承受力和安全边界。

太蓝又是怎么做到的呢?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答案,那就是太蓝首创的ISFD技术,这是集成了多项关键材料、工艺设备创新的技术。首先在固态电池材料方面基于氧聚复合体系和界面柔性材料,通过自主开发,实现了高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高速离子输运性能的突破。其次,通过独创开发的原位亚微米工业制膜技术和界面柔化技术的综合运用,成功克服了固态电池里面的界面问题,包括界面阻抗、界面应力,还有界面的化学稳定性等。

这个动画直接展示了在实际的生产过程当中,我们通过ISFD技术,可以在极片的表面导入一层超薄的固态电池层,通过不断的开发迭代和技术攻坚,我们已经成功实现了亚微米级的高精度控制、99%以上的高良率控制,以及兼容卷对卷工艺的自动化生产需求,这正是我们能够有效地控制生产制造成本的技术保障。

概括来说,在无隔膜半固态电池当中,太蓝基于独创的ISFD技术,实现了超薄固态电解质对传统的液态电池当中隔膜的替代,超薄固态电池层不仅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高的化学稳定性,同时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我们之前做过测试,它的耐热可以达到500℃以上,从原来的短板变成了锂电池的长板。所以也从根本上解决了由于隔膜失效诱发的电池热失控的安全隐患,从本质上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ISFD技术能够兼容多种正负极材料甚至是固态电池材料,为客户具体场景产品性能的需求提供了多样性选择,我们坚信安全是电池的第一使命,其他的性能应该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我们认为在一段时间之内,我们的安全和使用效能的提升是半固态电池的使命,也就是说固态电池推动根本性的材料组成、结构创新设计,能够打破现有液态电池翘翘板效应的困境,能够在安全和使用效能方面做到同步提升。因为安全和性能从来都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半固态电池是固态电池的应用开篇,我们相信真正的星辰大海在全固态。因为冲击更高能量密度我们认为也是全固态的天职,它将打开一片崭新的应用市场。

太蓝Safe+解决方案以安全升级为基准,可以针对客户的特定需求进行搭配超快充、高比能、长循环、超低温不同的特性,对应的系列产品也能够满足我们在乘用车、低空和储能的不同应用场景需求。

以Safe+技术为核心,我们也推出了Safe+超级安全的固态电池解决方案,适用于乘用车等移动出行场景,所以不管是超快充,还是零下30度的极冷地区的使用,还是畅行1000公里的高比能产品,我们Safe+系列都能够一一对应,从材料、结构、系统和生态几个方面,用安全升级重新定义移动的安全之家。

固态电池的应用潜力不仅在于乘用车,除了地面移动的场景,太蓝也正将Safe+固态电池产品开发与应用拓展至水面和低空三维交通以及服务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并且Safe+固态电池产品与光伏、户储、分布式智能家居等家庭智慧能源生态结合,推动家庭绿色能源的自给率提升,构建出行、户储、家居功能互联的闭环生态。我们相信,固态电池将成为动力电池生态的基石,推动多行业协同进化。

各位同仁,固态锂电池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并进,所以我们也希望与各位一道来推动固态电池从我们的工厂、从产线走进千千万万家庭。

最后,感谢中国电动汽车

所转载稿件如有侵权,请与我方联系删除;邮箱:daogecaijing@126.com

评论

暂无评论
已全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