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
确定

网站 > 2025泰达汽车论坛

广汽集团閤先庆:以顶层规划、技术突破等“再造广汽”

PHPWord


 

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25年9月11日至9月14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本届泰达汽车论坛围绕“增动能启新篇向全球”的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9月13日“高层峰会:聚焦硬科技,以科技创新持续引领产业创新”中,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閤先庆发表题为“创新驱动,赋能新广汽”的演讲。

閤先庆在演讲中表示,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潮头,广汽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做好顶层规划布局,聚焦关键技术突破,积极布局前沿技术,抓好科技人才体系建设,坚持协同创新,努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再造新广汽”的决心,为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閤先庆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大家下午好!

受董事长委托,很荣幸出席本次论坛。当前,汽车产业正迎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十五五”规划正在谋篇布局。感谢大会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全行业齐聚一堂、共话未来。结合本次峰会的主题,下面我以“创新驱动,赋能新广汽”为题,分享我们在这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首先,汽车产业正处于科技创新驱动与生态重构的关键机遇期。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浪潮下,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由数字化、智能化驱动的深度转型。转型动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AI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汽车功能拓展带来无限可能。随着相关技术不断成熟,AI应用不再局限于组合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场景,而是渗透到车辆全领域,包括底盘控制、动力管理、车身电子乃至社会服务等各环节,实现全链路赋能。这种系统级AI正从根本上扩展汽车的功能维度,重塑产业生态和价值分配格局。此前两位央企负责人已就此作出精彩阐述。

第二,电子电气架构的技术成熟,为“软件定义汽车”提供有力支撑。集成度更高、性能更强、成本更低的电子电气架构,大幅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平台化,建立标准化框架,通过分层解耦重塑供应链。

第三,用户需求与技术创新共同驱动全行业向全生态服务转型。面对消费者多样化需求,近年来诞生了Robotaxi即时出行服务等极具创意的商业模式创新。未来,如何充分发挥生态链各方企业的优势,通过生态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是每个企业需要重点把握的机遇。

在这轮产业变革中,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广汽集团认为,只有把握以下几点,才能在这场变革中把握机遇、抢占先机:

第一,规划引领,双轮驱动,让创新有源头、有方向。我们认为,一切创新都来自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双轮驱动,只有最终落实到产品、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新,才具有生命力。广汽集团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把“创为先”融入企业基因,坚持“维护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研究一代”,推进“3510”技术规划,聚焦关键领域持续投入、提前布局。2013年,广汽提前洞察智能化、电动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投入布局三电系统、组合辅助驾驶和T-BOX核心技术,为车型智能化体验提供了有效支撑。

第二,聚焦核心,重点突破,抢占创新先机。结合技术发展趋势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广汽重点在智能化、低碳化两大方向集中资源、寻求突破。

在智能化领域,重点聚焦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座舱、组合辅助驾驶、智能底盘四个方面:一是电子电气架构方面,重点推进由分布式向集中式的技术迭代。2022年,广汽发布“星灵架构”,并基于此构建自研的智能网联体系。接下来将继续布局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通过保持平台架构的技术领先性,支撑车型自动化体验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二是智能座舱方面,鉴于其已成为影响用户体验的核心技术,我们推出车云一体的座舱系统,打造“常用常新、千人千面”的第三空间。自研的车云一体大模型获得行业首个A+级AI座舱认证。今后将以多模态交互为主线,结合智能可变座舱与智能交互技术,持续提升用户体验。三是组合辅助驾驶方面,大模型技术的融合应用已成为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广汽已实现L2-L4多场景覆盖,在全国落地城市领航辅助系统,成为行业首批获得L3上路试点资质的企业。自研L4级Robotaxi已实现示范运营,并携手滴滴推出首款具备全球化适应能力的前装量产L4车型。下一步将重点研发基于生成式AI的端到端大模型架构,深化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实现广汽组合辅助驾驶体验的行业领先。四是智能底盘方面,重点聚焦控制系统、硬件构型及智能协同控制的创新。2023年,广汽量产行业首个A字弯执行器协同的鹰爪系统,基于自研预控技术和统一动力学底座的控制技术,实现性能行业领先。后期计划继续聚焦线控底盘、角模块、智能协同等关键技术,实现软硬件自主可控,持续保持广汽底盘性能领先。

在低碳化领域,广汽重点聚焦极致节能和电动化两个方面:一是节能方面,持续推出20多款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变速箱,搭配自研GMC3.0机电耦合系统、高效增程器等行业领先的混动产品,可适配HEV、PHEV、EREV等各类混动车型。其中混动专用发动机最高热效率达到44.14%,多缸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6.03%,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今年8月发布的星源增程技术,实现油电转化效率(每升油发电3.73度)等3项关键指标行业第一,发电功率领先同级20%以上。后续将聚焦低能耗技术,支撑整车能耗水平保持行业领先。二是电动化方面,聚焦电池、集成、电驱等三电核心技术,加快推进自研自产。自研的海绵硅负极片电池、弹匣电池、12合一集成电驱等关键技术,多项性能实现行业领先。后续将重点研发新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和电驱控制器,预计2027年实现新一代电芯搭载上车。此外,我们还积极开展碳中和相关研究,探索减碳技术。凭借在动力领域的突出贡献,广汽动力总成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荣誉表彰。

第三,布局前瞻科技,拥抱未来的创新变革。在前瞻技术领域,广汽基于未来多场景移动立体出行的发展趋势,重点布局飞行汽车、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打造新质生产力。广汽自研飞行汽车已实现首飞,正推进示范运营。其中首款多旋翼机型于今年6月量产上市,首发当天即获得上千台订单,预计不久后可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示范应用;复合翼机型7月首发,8月获得民航局特殊飞行证。广汽自研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于2024年底发布,今年6月已在广州地铁实现示范应用,目前正推进示范区建设。后续将重点加速其在公共安全、康养、汽车后市场的应用落地和小批量生产。

第四,人才优先,机制创变,筑牢创新基础。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是人才。广汽高度重视人才战略,推行全球引才工程,加速“新四化”关键人才的引进,积极构建核心技术人才团队。内部管理推行专家领先攻关机制,设立创新工作站、专家工作室,由专家带队攻坚。后续将继续加强在核心人才引进、薪酬激励、市场化机制等方面的投入,打造高效、国际化的研发团队。

第五,开放合作,协同创新,构建创新生态。为加快向生态服务型企业转型,在坚持核心技术自研的同时,广汽始终积极推动开放合作,与产业链上下游ICT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战略联盟、合资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合作,实现资源互补,构建全产业链的创新生态。自2017年起,以广汽智能网联新能源产业发展为契机,我们与科大讯飞、立讯精密等头部企业开展合资合作与多层次创新协作,构建了自主可控的关键技术产业链。

通过多年的创新实践,广汽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3万件,荣获中国汽车行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60多项重要奖项,在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持续保持行业领先水平。这些扎实的技术积累和体系化的创新能力,为我们迎接“新四化”的转型挑战、应对产业链深度重构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广汽在智能化、低碳化等关键赛道中始终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潮头,广汽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做好顶层规划布局,聚焦关键技术突破,积极布局前沿技术,抓好科技人才体系建设,坚持协同创新,努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再造新广汽”的决心,为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所转载稿件如有侵权,请与我方联系删除;邮箱:daogecaijing@126.com

评论

暂无评论
已全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