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
确定

网站 > 2024中国汽车人两会进行时

【两会】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里达工厂厂长张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有待提升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里达工厂厂长张涛,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以及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言献策。张涛表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新兴领域,国家已出台了相关制度规定,虽然顶层设计在逐步完善,但从政策发布实施到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健全可能仍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关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建议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年提升,在环保要求愈发提高、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及动力电池退役量不断增加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驶入了发展快车道。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截止到2025年,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退役总数将达到近78万吨。退役动力电池含有挥发性溶剂、含氟化合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若未经妥善处置,危害性很强,存在较大环境风险。对退役动力电池进行有效回收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效率,也可以降低动力电池生命周期碳排放,更会实现锂、镍、钴等稀缺金属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对于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保价值,也符合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要求,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是新兴领域,国家已出台了相关制度规定,虽然顶层设计在逐步完善,但从政策发布实施到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健全可能仍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就目前看,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1.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渠道规范化水平有待提升。当前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体系门槛低、参与者众多,造成回收渠道过于分散,很大一部分废旧动力电池被作坊类小企业收购,增加了环境安全隐患。作坊类企业因在产线、拆解设备以及环境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成本较低,在高价收购电池的情况下实现盈利。在很多情况下,大型主流回收企业竞争不过小作坊。退役电池的资质管理问题也是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现在一般定义为固废,退役渠道多,处置门槛较低,解决退役电池的定性问题更能够提高电池处置的专业化程度。

2.技术储备不足,标准化规范化亟须强化。动力电池生态设计、梯次利用、有价金属高效提取等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有待突破。目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型号标准不一,一致性较差,导致退役电池检测和分类的难度及成本较高。重组后形成的梯次利用电池质量、寿命等方面存在缺陷。退役动力电池放电、存储以及梯次利用产品等标准缺乏,电池残值量的测量标准也有待明确,回收利用技术发展水平整体不高。

3.回收利用环节安全和环境隐患较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过程复杂又是新领域,废旧动力电池在收集、存储、运输、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等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安全和环境风险。目前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人工拆解问题突出,电池原料环境友好性较差,拆解过程操作不当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较大危害。

为此建议:

1.改进动力电池设计,实现标准化、易拆解、易回收。引导电池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及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协同开展易回收的动力电池产品设计,推行产品模块化设计与制造,尽量统一电池类型和规格标准,实现“设计制造——梯次利用—拆解回收—循环再生”闭合产业链的标准化、绿色化,提高自动化水平。开展动力电池绿色设计基础研究和优化提升,对比分析功能属性、材料选取、几何结构及制造工艺等设计元素对后续回收利用的影响,从安全、环保及易拆解回收等方面识别关键因素并开展优化设计,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探索使用绿色环保可再生新材料,同时提升报废电池可拆卸性能。

2.加大先进技术研发力度,推广安全环保高效的回收利用技术。突破回收利用前端瓶颈技术,加快废旧动力电池检测、剩余价值评估、健康状态评价等技术研发,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梯次电池监控平台,提高电池寿命、一致性和安全性等特性评估的准确性。企业要加大研究开发动力电池拆解技术,确保可以更好实现动力电池拆解和应用的低损耗、高效率和智能化目标。加快企业技术设备改造,提高电池回收利用效率,通过规模效益降低企业回收成本,从根本上解决成本高、效益低的行业困境。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如果可以探索获取到历史数据,将可以使梯次利用使用场景更加的多、成本更加的低也更加的安全。

3.创新回收利用商业模式,规范回收渠道和完善回收网络。打造高效回收利用商业模式,鼓励整车企业、电池企业和回收利用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回收模式,联合打造动力电池“生产—使用—收集—梯次利用—再生”一条龙产业链,实现数据共享与资源共享,推动动力电池高质高效回收利用。鼓励企业探索自主回收利用模式,引导企业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打造闭环回收利用模式,重点推动比亚迪、宁德时代等“链主企业”开展自主回收,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闭环回收路径。完善回收网络体系,拓展回收服务网点类型,鼓励正规回收企业加大回收网点布局力度,完善回收物流网络和渠道。

4.完善政策措施和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数据的支撑作用。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试点电池回收“押金制度”,消费者购买汽车时支付押金,待电池回收后返还,保障回收链条闭环。建立奖补机制,对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企业,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激发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活力,适当补偿通过正规渠道报废电池的车主和企业,保证废旧动力电池流入正规回收网点。完善源头监管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席工作机制,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取缔关停小作坊,杜绝回收模式的体外循环。强化动力电池数据应用,优化溯源管理平台设计,构建电池强制备案信息清单,建立违约追责机制,保障采集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追根溯源和能量评估提供准确参考。建立数据交换与共享机制,打通数据链条,实现动力电池数据在电池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和回收利用企业间共用共享,推动精细化高效回收利用。

5.我国退役动力电池的数量正处于爆发式增长前夕,面对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来袭,回收产业面临诸多挑战,首当其冲的是相关技术人才缺口巨大。增强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强化技能人才储备,增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程应被纳入行业职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为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做准备。


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数字化已经成为当下不可逆转的趋势。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60万亿元,其中产业数字化经济规模超50万亿元。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推动数字化转型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也是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国家提振经济战略举措和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我国数字基础设施规模和能级不断跃升,数字产业体系日臻成熟,一二三产业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各行各业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截止2022年底,我国数据产量占全球数据规模的10.5%,但在数字化发展方面仍存在保障不足、举措不够等问题。

(一)数据流通,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持不足。

国家层面缺少有效的数据流通机制,数字化转型所需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等政策支撑不足,行业、企业和政务数据跨界流通壁垒重重,相关行业亟需通过对接公共数据资源解决转型中遇到的关键点和难点问题,但大数据主管部门在沟通协调中面临的阻力大,缺少有力的法律依据支持,很多数据无法被有效获取,数据资产的潜力与活力无法有效释放。

(二)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化配置未能有效落实。

在完善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方面缺乏国家的统一标准参照和指导,导致在规范数据交易管理、培育数据交易市场和交易主体,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高效配置等方面落实不到位、难以有效推进。

(三)中小企业创新不足,数字化转型乏力。

大量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乏力,尚未建立完备的产业生态体系,不乏一大批面临“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问题的传统产业,对于转型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无力解决,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需要指导和扶持。

(四)各行业数字化人才缺乏,数字化转型能力不足。

当前数字化转型程度不足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是人力资源因素。企业数字化转型人才资源匮乏、高端技术性人才缺口大、人才保障力度低,部分地区人才发展环境缺失、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数字化高质量转型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缺乏。

二、对策建议

(一)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促进数据资产有效流动。

加强国家在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通过法律、标准、技术等多方面的保障,增强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行业数据的跨界融合,进一步释放数据红利,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建议国家针对相关行业实际需求,对接公共数据资源,建立健全政府部门与企业间的数据流通机制,建立形成覆盖重点行业、辐射全社会的大数据资源体系。探索挖掘数据要素经济价值,充分释放数据资产潜力与活力,让数据创造更多价值,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二)开展试点示范,建设数据要素交易生态体系。

推进数据要素交易生态体系建设,适时适当增设数据交易政策性试点,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利用试点地区现有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如科技产业园区、数字贸易园区等建设数据交易专用信息通道。国家联合地方有关部门协同推动数据资源持有、数据加工使用、数据产品经营等分置的一些具体落地举措。结合各行业发展实际,选取重点行业或领域进行数据流通交易先行试点,集聚一批数据生产、数据制造、质量检测、数据运送、数据存储、资产评估、数据进出口等方面的企业,形成包括数据供应商、数据服务商、数据贸易商和数据交易商的数据交易生态体系。

(三)深化示范带头,帮助企业灵活实施数字化转型。

强化国家数字化转型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鼓励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转型路径、场景设计、技术支撑等创新服务。通过试点帮扶等方式,帮助相对滞后地区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汇聚数字化服务资源,推进智能制造、智慧矿山、数字企业、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等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提供数字化应用场景,帮助有愿通过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变获取新优势的企业实现“会转”“能转”“敢转”。

(四)提高数字化人才水平,提升全民数字化素养。

国家重视数字化人才教育,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重视推进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工科建设,鼓励发展数字领域新兴专业,促进数字技术相关学科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扩大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引导高校人才在聊就业、创业。同时大力引入高端人才,降低高端人才引进的企业纳税补贴门槛,针对高水平人才加大创业和就业补助政策。

所转载稿件如有侵权,请与我方联系删除;邮箱:daogecaijing@126.com

评论

暂无评论
已全部加载

京ICP备1902652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