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
确定

网站 > 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

广汽集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

3月28日-30日,以“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在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汇聚20+政府有关部门领导、30+院士专家、100+汽车及相关领域的企业代表,共议汽车产业变革新路径。在30日召开的聚合型论坛上,广汽集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广汽集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 张爱民

感谢组委会,我从车企的维度汇报一下车企如何赋能人形机器人。

广汽以车企的优势赋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但我想强调一点,我们赋能是致力于可落地的人形机器人,和目前国内的其他家还是不太一样。

这是广汽的愿景,主要还是在三维立体交通这块,城际之间采用飞行汽车,目前这块已经落地了,孵化了独立公司在运作。市内我们强调的是新能源汽车,目前这块由广汽埃安等新能源汽车在做。另外是社区及小区周边的服务,这就是人形机器人需要承担的一个方向。

车的发展是机械化、电气化和智能化,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脉络也基本类似:人形机器人最早发展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Puma机器人,以示教编码,在线运行,这是第一代机器人。第二代是以本田的asimo和波士顿动力的Atlas为代表,2020年以前的机器人形态,主要解决了机器人的运动能力,这块它们做的很好。在2020年以后,随着我们的大模型技术、具身智能技术发展,有了第三代具身智能机器人,第三代机器人主要解决了思考、行动的能力,是真正的机器人。

这是广汽的机器人,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样,我们采用了行业内首创的可变轮足机器人,现在国内机器人大多是做足式机器人,我们也不想再造轮子,我们强调人形机器人可能还是要百花齐放,同时我们最核心的还是一定要落地,为什么我们做成这样,还是基于行业内的痛点、诉求,导致我们做这种可变轮足机器人,大家都知道,传统的足式机器人做的人虽然很多,但真正落地是很难的,人形机器人落地必须要满足几点要素:

1、安全性,比如上下楼梯,怎样上下楼梯,而且要保证100%成功,目前的人形机器人都很难做到,为什么我们采用轮式,因为做一个产品能落地应用,就必须要有确定性,然后才能应用和推广。安全是很重要的。

2、高效。足式机器人不管怎么做,相比轮式机器人,移动速率、移动效率都是有差距的。高效也很重要。

3、续航。如果机器人能落地,续航也是很大的痛点,目前足式机器人很难落地,就是因为这几大原因导致,当然还有成本的原因。

我们主要是可变轮足,采用结构的方式,大脑还是用英伟达的Orin芯片,主要负责任务级交互、感知、规划,很大一部分是云端交互,也是在大脑里进行。小脑目前是用国产嵌入式芯片,保持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执行部件主要是电机、驱动、灵巧手、机械臂,目前我们是全栈自研,我们做机器人一定要全栈自研,不全栈自研的话一是性能很难满足,二是产品成本也很难满足,所以我们坚持所有执行部件都全栈自研。

这是我们的人形机器人生态。

站在车企的角度来说,汽车和机器人绝大多数是类似的,特别是云端这块,人形机器人对算法、算力的要求比汽车更高,它对云端服务的要求更高。另外是功能服务,汽车有智驾、智慧座舱,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

电气构架基本也类似,汽车是域控制器,人形机器人基本也一样,大脑、小脑、执行单元。

最后是感知,我们所有的激光雷达、电机、视觉,汽车跟人形机器人基本都类似,这也是广汽做人形机器人的优势所在。

这是平台,汽车的系统平台给人形机器人提供了非常大的优势,首先底层传感器很多都类似,再就是芯片,现在我们用的域控制器、大脑全部都是采用车规级芯片。三是操作系统,我们的操作系统都是用车的实时操作系统。中间件,尤其是基于ROS的通信,也是采用车的构架。

AI技术赋能,我们汽车的智能座舱里面包括了语言视觉大模型,交互能力实际上和人形机器人也基本类似,做机器人首先就是要交互。还有智驾,目前这也是车企做人形机器人的优势,智驾包括感知、规划、决策、执行、控制,基本上机器人也是采用同样的套路,但机器人比车的复杂程度更高,因为机器人不光有移动,还要服务,要能识别,准确地为人提供服务,它不光有移动能力,还要有服务能力,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形机器人比车的要求更高,从场景来说人形机器人也比车的场景更复杂。

车企的技术发展在很多单点技术上是可以赋能人形机器人的,比如远程控制,现在我们用的都是专网和局域网,后期可能用公网也能进行远程控制。在感知硬件上,现在很多都是采用视觉+激光雷达,但从长远来看肯定还是以视觉为最终解决方案更优,成本上也更优。

AI这块肯定要过渡到通用人工智能,待会儿会说,可能这个还是存在一些障碍。

算力,我们认为长久来说最终算力肯定都要到云端,本地部署大算力不太现实,在这些技术上,车跟机器人都可以共同迭代、共同进步。

这是从其它维度强调车企做机器人的优势:

首先是新能源车里的电池,车企向固态电池发展,也可以为机器人提供服务。

其次是轻量化设计,机器人对零部件的要求是既小又轻,这块车企也可以赋能机器人。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供应链,为什么我们是国内做机器人中比较有优势、且能达到成本最低的企业?相同的激光雷达、相同的视觉,是国内的人形机器人都是按百台、千台,大多数是百台的量来出货,这和汽车上百万的采购量完全不是同一个级别,车企在供应链这块非常有优势,它的供应链能够低成本,但不意味着性能差,相反性能还好,因为车和普通消费级的产品完全不是同一个级别,它对性能要求很高,我们的成本很低,相反性能还更高,这是车企的优势。

另外是生产制造,因为车企批量制造,重点是它的质量保证体系,这是一般传统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很难达到的,它的质量保证体系是一套非常成熟的流程,只有用车企的质量体系才能够生产出合格的、稳定的人形机器人。

车企做机器人还有一个优势,我们的产线对机器人是开放透明的,另外是汽车后市场,汽车加油、汽车充电、汽车洗车都是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应用方向,很多中石油、中石化的朋友加我微信,因为以后充电可能都是用机器人,你把车停那儿自动有人过来给你充,汽车后市场这块的市场是很大的,无论在产线还是在汽车后市场,车企做人形机器人都很有优势,后期才拓展到安防、家庭服务等其它方面。

市场赋能。主要还是4S店,传统车企都是靠4S店销售,我们的4S店可以作为机器人的展示中心,用户购买必须要向他展示。另外,4S店也是一个庞大的应用市场,假设每个4S店买一台,全国这么多4S店,所以4S店也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市场。

最后是维保服务,以后4S店可能不光修车,还要修机器人,售后服务这块也是车企做机器人很大的优势。

这是未来的技术:前瞻技术赋能,“机+场+云”一体化协同。

李老师一直强调车路云,但真正的机器人我们把它总结成机器人+场景+云,这比汽车的要求更高,现在我们落地到了几个场景,在公路安全、小区物业推动过程中发现,机器人对环境信息的诉求可能比车更多,而且我们侧重于垂直行业环境的信息诉求,未来如果车路云的模式能做好,实际上也可以借鉴到机器人上,而现在我们已经在构建这个体系了。我们的机器人是机+场+云的本体。

另外是场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超视距、超听觉的感知能力,在增强定位这块,包括在小区里推的时候涉及到地下车库、电梯,怎样定位也是很大的问题。

数据的共享,通过云端我们对数据进行训练、决策、生成模型,云端当然也可以摊低机器人的费用。这是前端技术的部分。

下面是运营模式,这里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广汽做人形机器人,前面说的是机器人的形态可能跟行业不一样,这部分是我们的运作方式可能也不一样,现在机器人圈子吵的不可开交,有人说机器人无法落地,有人说不是,反正一直在吵,我一直强调广汽做的人形机器人是能落地的,现在机器人的发展有两大最基本的痛点:

1、成本太高。目前成本还不够亲民,很多都是几十万,最简单的是10万的标配,但这都不是普通家庭能承受的,成本过高怎样破局,那就采用共享,共享可以很好地摊低成本。

2、AI的泛化能力不足。如何破局?还是要通过远程的方式才能真正把机器人落地到我们周边,落地到千家万户。但我们强调的不是纯粹的远程,而是强调远程+自主相结合的方式,假设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机器人可能是全自主,但从现在到全自主之前我们认为是远程+自主相融合的方式,才能真正落地。现在全自主落地不了,在这个阶段,我们是远程+全自主,慢慢形成一个此消彼涨的过程,随着技术迭代,远程的东西越来越少,自主的越来越多,它一定是一个此消彼涨的过程,如果一下子全部采用自主是很难落地的,所以我们认为近期机器人能落地,在商业模式上一定要远程+自主相结合的方式。

而且大家也不要认为远程就是低端,远程其实可以干很多事,比如现在我跟大家开会,我父母在湖北武汉,我父母现在有需求,但现在我又不能给父母提供帮助,那我可以在网上下单,可能有人在上海,或者在北京,他现在有时间,他可以操纵武汉小区门口的机器人给我父母提供服务,变成一个共享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是可以跑通的,但这种模式还是以远程为主。

当然,这里也有一些自主的方式,不全是远程,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我桌上有一个鼠标,如果完全采用远程的方式很难精确地拿到鼠标,这里可以用自主的方式,我人只需要提供初步的定位,用自主进行精确定位,这样才能把动作执行好。所以我们强调远程+自主,才是未来的方式。

在远程+自主的方式下,目前有几个关键问题我们也在做,一是流量入口,以前是网约车,以后是可能是网约机器人,比如我父母在武汉需要帮助,我可以网约一个机器人,由系统给它配一个司机,给我的父母提供服务。我自己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提供服务。一是流量入口,二是流媒体。现在我们的云端流媒体做的还比较好,基本在200毫秒左右,目前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是临场感知,比如三维立体成像,普通人通过视觉、远程去看,是平面的,看不到,怎样三维立体成像,包括现场力的感知等技术,我们都有一些探索。

我们认为长期来说可能还是远程+共享的方式,这才能真正落地,现在我们在做,做的还不错,各位专家如果有时间,年底我们可以把整个做成一个示范应用案例,大家可以实地参观指导。

最后,人形机器人始终是替代人的四肢,它不一定需要替代人的大脑,人以后可以通过脑机接口的方式控制机器人,给别人提供服务,或是为自己提供服务,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商业模式。

我今天的汇报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所转载稿件如有侵权,请与我方联系删除;邮箱:daogecaijing@126.com

评论

暂无评论
已全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