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顾捷:小鹏的超级纯电就是增程
3月28日-30日,以“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在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汇聚20+政府有关部门领导、30+院士专家、100+汽车及相关领域的企业代表,共议汽车产业变革新路径。在首日召开的增程论坛上,小鹏汽车动力中心总经理顾捷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小鹏汽车动力中心总经理顾捷
首先感谢主持人和前面的嘉宾今天下午给大家做的技术分享。
我是小鹏汽车动力总成中心的负责人顾捷,我也是小鹏汽车技术委员会的负责人,我们这个组织既为小鹏汽车的动力总成开发相应的技术和产品,也负责小鹏汽车新技术的预研、平台化开发的推进。
小鹏汽车大家都非常熟悉,蔚小理造车新势力,我们三家企业都有自己非常鲜明的特征,也有非常鲜明的个性,走了不同的路线,理想走了增程,小鹏走了纯电,蔚来走了换电,我觉得在整个技术探索过程中,大家都各有心得,同时也走出了自己的发展路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很多技术在相应地进行收敛和归一。
技术演进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从电动化、智能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演进是非常鲜明的。
电动化,大家都非常清楚,但是从2023年开始,智能化趋势非常明显,智能化不单单是现在大家看到比较清晰的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领域在车上的导入,实际在车云协同,从2024年开始到2025年的大模型AI算法在车上的应用,有很鲜明的技术特征,这些技术特征不单单是在我们看到的所谓先进技术应用、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探索和落地,也包括在动力总成的应用。
多元化,上下游合作过程中,经过我们这些年的探索,原来很多技术某种程度上是从上游往下游渗透,很多时候是从零部件供应商往主机厂渗透,我们认为从2022年开始很多技术是从下游往上游去拉动了,上下游协同的效率和效能是在加快的,特别是在一些新的技术,包括芯片技术、封装技术、电芯技术、电池包的封装技术、冷却系统的技术、智能技术,这种迭代的效率和速度比以往要加快了很多,这也是依托于包括小鹏在内的新势力、传统主机厂,从下到上去拉动整个技术演进很关键的结果。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更像电子产品,电子产品演进的速度比传统内燃机机械演进速度要快,它的硬件和软件集成非常大,从我们对小鹏电子电气架构开发的过程来看,我们在域的融合、环网的升级、SOA和SOX的软硬件集成方面,体会到了很大的价值,而且我们有一点,硬件能力的预备是非常关键的,不单是的自动驾驶领域要加强高阶算力芯片的预埋,也包括动力总成,由于要搭载很多AI相关的算法,所以对域控制器的硬件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都很高。刚才大家都讲到了AI,我认为大家并没有完全理解AI在动力总成包括增程式当中起到什么真正的作用,这是探索的过程,我们对人工智能和AI在动力总成直观的印象就是,它有学习能力、迭代能力,另外必须有大量数据去支撑你的算法在寻优过程中得到你期望的结果,这个过程只有主机厂才能够做得好,因为它有数据。
借着AI这点提提,实际增程这个技术是硬件技术,一定要依托软件技术的迭代和更新去加强硬件能力的进一步发挥。前面有些嘉宾提到,包括杜总、蔡老师提到,在硬件不断往前迭代过程中,软件算法帮助我们在车辆、动力总成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场景去分析、去规划,甚至包括去预测最好的控制参数调教和导出,这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认为在演进过程中,AI模型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传统领域,我说的传统领域跟自动驾驶相关的传统领域大模型的应用,更多是小模型和微模型的应用,这些小模型和微模型的应用,更多是基于若干比较简单层数或者比较小层数神经网络算法的迭代,能够帮助我们在很多复杂场景上通过物理建模非常困难应用的实践,这个过程是非常关键的,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算法的优化和迭代,最终产生更好效果的基础。
供应链,就是融合,我们跟我们的友商、跟我们的上下游企业在减少供应链环节渠道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现在所采用的小鹏叫超级纯电,为什么叫超级纯电?因为小鹏最早是做纯电动汽车的。我在将近三年半前就参与了小鹏内部关于增程和混动的技术路线讨论,为什么小鹏比较晚地介入到超级纯电或者增程系统开发,既有小鹏当时自己技术路线演进的需求,也有小鹏当时还没有足够的规模做这么多的技术构型,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你的选择问题,你是基于什么样的商业闭环逻辑,还有你的场景和资源去支撑你能不能做这么多平台,所以早期我们还是聚焦于纯电。当然小鹏从2023年开始量的增长,我们也出现过一些波动,到2024年下半年小鹏比较稳定地回到交付的前列,我们也认为在稳定增长的情况下,采用多元化的技术动力总成系统技术,是有利于规模和平台化拓展的,我们选择了我们叫超级纯电,实际就是增程技术。
这是鲲鹏超级电动系统,大家都喜欢起不同的名字,没关系,就是增程,重要的技术标签就是800V/5C的超充,为什么我们叫超级纯电?实际小鹏的基因是来自纯电,而且毕竟在中国的用电成本还是便宜的,为什么很多增程车主大部分情况下在城市工况尽量用电,即使纯电续航里程也不长,可能150公里—250公里之间尽可能用电,大家说通俗点还是愿意占便宜的,能省则省,尽管他能负担得起油费,还是更希望用更精细的产品方案来满足自己的日常用车需求。
从这个领域,我们做了调查之后,和前面的嘉宾和主机厂伙伴得出的相同结论,要加大纯电续航里程,加大过程中还要解决用户充电的需求。为什么我们会做5C?因为小鹏从今年开始上市的20几万—30几万车的动力电池都是5C,因为我们是平台化开发,所以我们把平台化电池技术、驱动系统技术包括800V全部部署到我们的增程车上。大家看到,总体特征纯电续航能达到430公里,是基于铁锂的技术,是5C的纯电。另外,加上发动机和油箱的动力输出和续航的配置,所以能达到1400公里,其实我个人认为,1400公里对大部分用户实际没有太强的意义,更多是一种技术数字标签,实际今后是不是用小的增程发动机同时再进一步加大纯电续航是值得探索的,大家看到可能现在绝大部分都是增程发动机1.5自吸、1.5T,或者还有一些从业企业在推2.0,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把纯电续航加长到一定里程,同时我们的充电能力又不断去完善,所以可能小的增程发动机也是好的选择。
另外,增程系统不单要解决电机问题、电池问题,还有电驱,驱动系统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要做对于主机厂来说平台化的技术路线是非常关键的,形成规模化、形成平台化是重中之重。所以我们要达成更好续航的情况下,在特别小的舱内空间布置,同时因为小鹏要做平台化,就是我们叫一车双能,我们的底盘和前悬后悬是兼容增程和纯电的,能够做到兼容最大的价值就是我们的开发和平台化迭代速度会快很多,同时能够形成很好的规模效应。大家看到我们的电驱,在新一代电驱系统当中我们选择了同轴电驱系统,它的体积会减少30%,同时另外我们的控制系统、电机控制器也有进一步的技术创新。
这是我们的电驱系统。电驱系统对于不同车型的适配还是非常关键的,原来传统的电驱系统大部分都是平行轴的电驱系统,功率等级从150kW到250kW到300kW不等,为了适配不同的车型,从B级车,包括一部分A级车,A、B、C、D、E,能够用同样的电驱达成不同动力输出的,因为车的重量不一样,有比较好的规模效应。
另外针对这一代的,我们今年要发布的新的车型上会搭载新的电驱动力系统,大家看到这是一个同轴的方案,最好的价值就是,它实现了更高的CLTC的效率,达到93.5%,同时这里面还有非常重要的关键技术,现在三代的宽禁带的半导体是碳化硅,现在碳化硅尽管价格已经有比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我们认为还是不够低,适配车型比例还不如我们的期望能够全系配置。我们去年开始开发了混合碳化硅的技术,通俗点就是IGBT和碳化硅的芯片组合封装,当然这个碳化硅和IGBT的组合封装要解决的技术挑战非常多,从芯片的封装技术、碳化硅IGBT的驱动技术、软件控制协同技术,还有很多保护技术,我们经过将近一年多的开发和探索,基本已经克服了所有关键设计挑战。这里面没有详细的数字,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低压400V混合碳化硅技术和800V混合碳化硅技术达成的综合CLTC技术只比纯碳化硅只低0.3个点,但是我们的成本会比纯碳化硅下降40%,我们的碳化硅用量会降低60%,所以这是很重大的改进,我们认为这个技术会在今年下半年投放市场,实际会产生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刚才讲完电驱,就是增程里面的底盘布置、电池的技术。5C就是我们纯电车的电池标配电芯,实现的还是平台化的应用。这里面还是有刚才像杜总提到的,如果发动机排放能前排,肯定有利于电池包平台化的,现在真做不到电池和纯电的平台化,毕竟我们排气还是后排的,另外还要考虑到油箱,油箱的布置要满足规划部门超过1000公里的续航要求,油箱还不能很小。所以这么小的空间之内,我们说螺丝颗粒做道场,要里程做出来、动力性做出来、空间做出来。
我们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应用,小鹏的X9这款MPV有比较好的客户场景功能,第三排座椅可以放倒完全沉到行李箱空间内部去,我们2023年底量产这款车的时候把这个功能做进来了,而且有功能专向,这么小的空间实现空间布置,同时能够兼容动力性要求,是非常难的。在这样技术的要求或者应用需求情况下,我们还是继续改进了电驱系统,从平行轴升级为同轴,尽量能够支持后悬,可以兼容后轮转向,加上一键入坑后排座椅可以完全倒到行李箱内部去,全平,没有任何台阶,这是很大的挑战,也是我们需要完成的目标。
从电芯、电池角度来说,大家都讲到各种各样的专业术语,能量密度、充电倍率、防护等级,作为我们从业者最关注的几个技术指标,可能很多指标对用户来说没有太多感觉,你的抗磕抵能力2000焦,电池衰减的指标各家都做得挺好的,只是说在应用场景,另外能不能做到便宜,是非常关键的,这个技术能不能下放到更低价位的车,我觉得这是对从业者和技术人员很重要的要求。
做超级纯电或者超级增程的应用场景当中为什么还要去考虑充电网络呢?因为大家还是希望有很好的补能需求、补能的用户体验,小鹏从建立之初就在自己建站、布站,目前我们整个自研站有2000座、自研的充电桩差不多有1万座,我们到今年年底会加大超级充电桩和充电站建设,这里面有一个数字,我们现在S4、S5级超过400kW的充电桩和站比例占现在总的比例20%多,可能到今年年底会达到30%左右,还是比较重要的,也是跟我们的友商,包括理想和其他的伙伴都在加快整体的充电桩布局速度,超充充电站还是可以给到很多用户更好的体验的,我们现在是5C,基本是在12分钟实现70%的SOC补能,可以达成一秒钟一公里的补能能力,是不是还要进一步提升充电倍率?不一定,真的取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另外真正是不是有很强的用户体验,我们做了一些市场调研,不管是超级纯电、增程,还是纯电动汽车,大家是不是真的一定要去追求油和电补能的时间一致,一般加油可能5分钟加个300公里—400公里的油,纯电或者是增程也需要5分钟之内充300公里—400公里,我个人是持保留意见的,可能纯电和加油不一样,因为加油大部分是加油员给你加,充电大部分是自己充,就是我们跟一些普通用户做交流,他认为8~10分钟就够了,可能8分钟—10分钟时间他还可以做一点事情,不管是方便一下或者做其他动作,我觉得是OK的,相对理性地看待技术落地和场景应用是比较关键的,而不是一味去追求高标准的数字。
对于发动机来说,小鹏是新的玩家,我们比很多传统主机厂理想是慢的,我们不追求特别高的技术指标,我们是后来者,要虚心向前辈学习、取经,所以指标方面我们更关注效率。另外就是NVH,这是对用户比较大的需求。油耗指标是最重要的,但是是不是最关键的,因为我们也做了很多调查,发动机在车的运行过程中和用户使用过程中用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只有在一些节假日可能场景不超过5%的情况下发动机会启动,这种情况下油耗的意义相对就减弱了,我们希望把纯电续航做得更扎实一些、做得再长一点、充电做得更好一点,也许对大部分用户性价比更高一些。
AI方面,我刚刚开始已经讲了一下,真正理解AI是非常关键的。小鹏在全员推动AI的应用,我们有一个优势,小鹏在自动驾驶或者高阶辅助驾驶上投入的资源、精力、技术成熟度,包括基于大模型的应用积累是比较深厚的,所以这些场景和算法、算力对于我们相关部门就是非自动驾驶部门有很大的技术优势,我们有很强的算力,有大量数据,我们的GPU板卡数量,这里不好说,实际是帮助我们全公司在动力总成部门、自动驾驶部门、互联网部门、汽车技术部门大量使用算力去校核很多车辆的数据,包括动力总成数据、底盘数据,去迭代我们在很多算法当中模型的快速优化产生了巨大价值,不同于传统的Tier1,他没有数据、没有算力很难实现真正算法的闭环。
下一代超级电动或者增程系统,前面嘉宾已经讲了很多,横置的包括新燃料,还有两缸,对置发动机的系统,我觉得都是很多新的探索,是不是把发动机排量往小做真的是一种可能性,但是带来的用户场景体验变化有的时候需要去实践,或者是需要去冒险。为什么?因为用户是否能真的接受你把发动机做小,当然也要解决NVH问题,我们不考虑在电池馈电情况下的动力性能,这是不是用户能够接受的,其实还是有一定风险的,就像早期三缸机出来的时候是便宜的,但是NVH被吐槽得已经丧失了市场机会了,所以这点还是要去做很多考量的。
另外,在融合层面,大家都知道小鹏从2023年开始跟大众有协作,这些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对大众集团和对小鹏都有很多意义,小鹏输出了全系统的技术给到大众去开发新的纯电动汽车的产品,动力总成也是一样的,我们的驱动技术、电池技术、封装技术都跟大众有分享和共享,双方在技术合作中也擦出了很多新的火花,在技术迭代方面也有很多拓展,我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
最后两点,时间关系我少讲点,跟超级纯电、跟增程没有太大关系,因为小鹏的飞行汽车,X3飞行汽车,陆行体部分就是增程器系统,它的运行场景要多场景,在一些充电设施不完备的地区要进行补能,所以必然要有增程器,陆行体部分的所有动力增程是由我们这个部门来开发的,包括主驱系统都是我们动力总成部门开发出来的,同时我们也跟兄弟部门汇天开发了飞行器的驱动部分,所以我们认为今后低空领域还是很有可能,因为很多eVOLT会采用纯电技术,但是如果有长续航要求,某种增程器系统,不一定是现在的ICE增程器系统,可能其他增程器系统,还是有非常应用空间的,在低空相对长续航、长航时的应用可能性的。
最后一个机器人,跟这个没什么关系,为什么讲一下呢?具身智能这个载体,机器人我们认为是今后十年快速发展的领域,因为小鹏汽车在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传统的新能源汽车上也是有很多投入的,像人形机器人最大的共性技术还是电驱动技术、电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有很强的拓展性,唯一的现在还没有用增程器,但是这个机器人形态会不会只是人形机器人,不一定,也许有更大的空间、更大的机器人可能很多的场景,有可能是增程系统,今后会怎么样,我们拭目以待,我想有很多想象空间,借此机会给大家分享一下小鹏在相关领域的探索。
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