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杜长虹:增程技术未来的发展路径一定是多能源的
3月28日-30日,以“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在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汇聚20+政府有关部门领导、30+院士专家、100+汽车及相关领域的企业代表,共议汽车产业变革新路径。在首日召开的增程论坛上,深蓝汽车动力平台中心总经理杜长虹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是深蓝汽车动力平台中心杜长虹,动力平台中心负责长安汽车电动化这块公共的能力中心。
我从三方面做一下分享:
一、增程式用户增长的逻辑架构
二、深蓝做了什么
三、未来路线的展望
一、增程式用户增长的逻辑架构
主要从用户端来洞见增程未来的发展,从政策来讲不细说了,低碳都很清晰,从市场趋势来看也很清楚,去年47.2%的渗透率。
我们看一组数据,从2022年、2023年、2024年看到整个增程的增长幅度非常大,均值达到三位数,相对EV来讲,大概两到三倍的增幅,整个增程的市场增长率有目共睹。
为什么会有这么快的增长?我们还是回到创新的扩散理论。当我们在13.5%早期使用的时候,从用户角度来讲,你有一些新的爽点就会买,比如在新能源开始的时候特斯拉一系列车型的爽点,大家开始进入到面向私人用户的消费领域。超过13.5%就来到了大众普及阶段,这里面分了两个34%,在过去几年来到第一个34%,大家可以看到,来到大众普及阶段的时候,就是要解决痛点,包括成本的控制。在这时候增程应运而生,过去三年有了大幅占比。
随着电池的价格越来越便宜,大家会想,我们想增程是不是仅仅是一个短期的过渡?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到后50%的时候,我们的消费者越趋于保守,对于解决痛点没有短板的综合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这种情况下增程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大的空间要发展。
对于售价10万元—40万元的新能源用户的整个分析,他的爽点来源于品牌、外观、操控、舒适型,不满足的地方里程焦虑、充电不便、电池安全和可靠性的担忧。
进一步来看,里程焦虑低温下的续航里程焦虑,还有高速衰减,以及实际续航里程达不到官方的宣传里程。充电不便,用户的充电情况,10万元—40万NEV用户的充电频率还有很多是大于一周的,很多用户只希望一周充一次电,对于不同的家充条件,对于纯电的态度非常明显的差异。如果没有家充条件,很多时候就不考虑纯电,最后不买了。中国家庭里面具备家充条件的车主并不多,有固定车位的整个全口径来看有15%,而有规范的能够安装充电桩的不到10%,意味着这样一些人要买纯电动车,充电是很大的问题。如果想充便宜的电必须是深夜12点钟之后,跟正常的作息规律是不一致的,这也是一个痛点。
充电成本的问题,纯电动的充电成本在外面的快充是1.3、1.5、1.8、2块,如果用增程,除了可电以外,在可油的时候,三分钟、五分钟充满,同时充电的成本在2块钱以内。今天中午在接受一位媒体朋友采访的时候,他问了一个问题,他说北京增程用的是传统的普通的小客车号牌,抽中一个不容易,为什么还有大量的人去买增程买PHEV?即便是一直用油,使用成本跟在外面充电的使用成本相当,而带来的纯电使用感受是源源不断的,因为没有发动机的介入,这也是为什么选择增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用户对于电池的安全可靠是非常担心的,现在大量增程用的是小一点的磷酸铁锂电池,安全体系得到保障。
整个技术路线做了一个系统性思考,从发动机到PHEV是解决燃油车油耗电气化改造的路线,EV或者增程是解决纯电里程和充电焦虑的技术改造。电池的五大痛点是为了应对这五大痛点从EV反向过来碱电池、油转电来实现增程。还有一条虚线,氢能作为国家来讲也是作为一个技术路线的战略备份,实际是碱电池用氢转电的路线,长安和深蓝也在发展氢能,我们是这样一个考量。
二、深蓝超级增程创新实践
深蓝凭借超级增程在2024年累计交付24万,刚刚起步,跟问界、理想还有很大差距。在2025年,深蓝设定了50万全球目标销量,力争在2026年上半年实现全球累计销量100万的目标。这里面的核心基座是深蓝超级增程,目前发展到2.0。有三个产品的标签来支撑超级增程:原力超集电驱技术、原力智能增程技术、金钟罩电池。
深蓝汽车的前身原来叫长安新能源,在2011年开始探索,到底未来我们的新能源混合动力路线是什么,其实我们2011年当时就探索了,做过增程相应产品的开发,基于当时的电动化产品成本以及发动机相应的匹配度,包括它的排量、功率匹配度等等,项目没有成功,后来在2017年重启增程之路,到2021年深蓝03量产。
具体几个参数简单介绍一下,原力超级增程,最高效率95.7%,我们也是在2017年香格里拉计划发布的时候,同步策划了多合一的超级电驱。那时候在国内多合一的概念还没有,我们开始从那时候做策划,也是在2021年量产包括原力智能增程,有一些指标,1升油3.63度电,包括怠速充电车内噪音≤35.9dB(A),行进间启动车内增程器噪声突变≤1dB(A),还有就是发动机启动瞬间的方向盘振动0.04G,是人感受不到的。
金钟罩电池,整个电池的特点是长寿命、真安全、超高效、快补能,我们叫“长安超快”的品牌标签。2024年电池开始有序升级到3C、4C充电,30%到80%的充电时间15分钟。全球首创的宽温域的高频脉冲加热,深蓝03在2022年上市的时候发布这个技术,过去几年又做了优化,温度兼容区间从-30℃至-10℃,扩大到-30℃至0℃,从零下30度到零下10度,扩展到0度,使得我们大量的北方用户能够整体使用到我们的脉冲加热,来提升低温下的动力性以及充电时间。
三、增程式技术路线的展望
在展望之前还是回归到成本,对于企业来讲,卷成本是永恒的话题。动力成本主要是三部分组成,增程系统、电池系统、电驱。
从增程系统来看,燃油的增程系统就是发电机、发动机这一套成本基本是稳定的,但是我们还要看另外一个就是氢能系统,氢能系统随着技术的进步,整个成本在快速下降。同时,现在的氢气价格也在逐渐下降,按照在重庆25元/公斤的氢气价格,换算下来之后,用我们深蓝03氢电版每公里的成本0.18元,这个成本实际大幅下降,这是大家可以看到的。
电池系统整个动力电池这几年还是有降幅,特别碳酸锂的价格在大幅下降。往下就有两个分支,如果说用户追求成本,用户是很丰富的,在现在电量的基础上不变,甚至进一步降低,在北京抽到号牌没有充电条件的用户买低电量的增程。还有一种大电池的增程,电驱的成本是共性的,没有什么变化。未来它的路径一方面是多能源,从战略安全和能源转型的角度,氢电的增程。另外一方面,从增程的角度来讲,一方面维持电量甚至变小,还有一方面就是大电池,这是一个考量的逻辑。
整体来讲,还是回到用户的使用场景。不同情形下的油电使用情况,大家可以看到,市区出行增程用户93%都在用电,近郊出行73.3%是纯电优先,到了长途的时候73.9%混合模式。用户每周的充电频率,增程大量充电的频次比较高。中间的逻辑,用增程的用户内心想用纯电,只是有里程焦虑。加一个增程器,对于增程用户来说不是燃油用不起,而是纯电更有性价比。
用户对于增程后续的印象,特别B级以上,有67.9%的人希望纯电里程更长一些,价格贵一些也可以接受,当然越长越好是比较绝对了,要考虑到价格的问题。未来在B级车及以上的纯电里程增长,对于用户来讲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需求,这是我们的洞见,他愿意为此支付溢价。我是一个深度的增程用户,我在深蓝03上市的时候就买了这个车,今天刚好九万公里,跟大家报告一个数字,我85%都是用的电,看了一下数据,这个车已经为我省了3.9万块钱,相对油车,减排5吨碳,每天看这个数据还是很爽的。当出去的时候,我不能用电要用油的时候,心里面还是不舒服,有点微焦虑,如果电池大一点是比较好的。
对于未来的思考,当电池做大之后,刚才许院长也在讲,其实增程器是可以做小的,整个电的属性更多了。增程器做小,可以把排气前置,现在绝大多数车排气拉到后面,增程和纯电的电池包不能是一个包。如果说我们实现了排气前置,那么就可以把电池做大,长里程的增程和短里程的EV可以做成一个包,这对于企业来讲那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同平台,能够大单品、规模化,形成经济效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另外,现在整个EV实际是高压化了,碳化硅成本大幅下降,已经高压化了,来到小增程大电池的时候,未来增程的高压化很显然是趋势,它已经共包了,这是一个确定的事情。
氢电刚才许老师讲了不行,老实说我们还在坚持,09年我们跟同济一起合作,现在十五六年的时间我们一直在坚持。2022年和深蓝03一起同时发布了氢电版,那时候很贵,我们卖69.9万,号称长安汽车最贵的车。那时候量太少了,虽然这几年技术的进步,我们准备进一步要拓展我们的氢电,而且希望做到和氢电增程和油电增程同价,响应国家在能源多样化的要求和号召,要做好技术路线的战略备份,把氢电这条线加上去的话,氢燃料增程,实现REEV-Ultra与EV共包平台化、高压化趋势。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分享,不足之处请大家多指正,科技深蓝,先达未来。
谢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