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通讯古永承:应充分利用中国市场本土化场景定义能力实现芯片领域突围
3月28日-30日,以“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在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汇聚20+政府有关部门领导、30+院士专家、100+汽车及相关领域的企业代表,共议汽车产业变革新路径。在30日召开的AI汽车论坛上,中兴通讯副总裁,汽车电子总经理古永承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中兴通讯副总裁,汽车电子总经理 古永承
非常感谢罗老师,因为我也是电子科大的毕业生,刚刚还碰到一个我们的师弟,在汽车领域,电子科大有很多同事都在ICT行业。
今天上午两个半场,上半场通过长安深蓝、大疆卓驭讲了整个AI用户的感知、体验,包括天马微电子,在非常多传统业务在不断持续创新。今天上午第二场我们想探讨在汽车电子的实现上软硬件如何协同、如何打通天花板和需要关注的点。
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打造AI汽车新质生产力,助力智能网联汽车跃迁”。
当前,科技浪潮中网络、算力、终端加速融合,作为在一家在ICT领域深耕40年的科技企业,中兴通讯在汽车电子方面聚焦的是开放的智能生态底座,我们发挥自己在计算和连接的能力,将我们在ICT行业深厚的积累和智能汽车领域的锐意创新相结合,加快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高质量发展,这也是中兴通讯电子的定位。
大家知道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最近很多同事都在沟通,因为过去我们的新闻报道都讲新能源汽车,但这次两会统一称为智能网联汽车,其实也是意味着上半场以电动化为核心的发展基本处于盛世,下半场以智能网联为核心、以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为核心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元年。而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也专门提了一句话“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范式的转变”,这也意味着以客户为中心,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关键的变量,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向更高阶业务的发展。
2025年开始,业界很多厂家也提出了“智驾平权”“科技平权”“油电同智”,智能化的普及正在加速下沉,所以2025年我们也认为是智能汽车开启了一个新的元年,当然这个新的元年离不开国产芯片、操作系统、AI为代表的中国本土科技的共同努力。原来的海外企业,他的研发费用比较高昂,而且他的决策也在海外的研发中心,无法及时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中国本土企业的决心与原来的海外企业形成了比较大的差异。当然我们认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本质还是仍然以ICT、软硬件高度耦合的系统,安全是第一要务,我想汽车每个从业者都必须把安全作为最关键的因素。所以我们在发展新技术、发展产业的同时也要尊重技术发展本身的规律,我们也提出在追求AI突破的同时,需要重新夯实底层根基,坚持长期主义,这样我们才能在智能化的深水区建立真正的竞争壁垒。
AI作为汽车EEA架构演进的几个关键问题今天也想给大家分享一下。
1、算力集中于大模型的协同效应。传统汽车采用分布式的电子电气架构,每个域原来都有独立的控制器,算力分散且效率相对比较低,所以整个大模型AI的来临,也需要我们在高性能的算力推动了车企业在EEA架构采用集中式的架构。
2、大模型泛化能力也打通了域间的壁垒。原来传统架构中各域的算法独立,导致数据孤岛,大模型在多域融合的架构下更容易形成软硬协同。我们高效整合了视觉雷达图像多源数据,统一处理了环境感知域的整体决策,因此AI作为核心要素,通过算力的集中化、算法的泛化、端到端的简化、软件生态的整合路径,也驱动了EEA架构以算力为核心做了新的架构调整。
AI作为汽车智能网联的加速器,并不是万能的解药,AI对算法的优化、硬件的架构和工程提出了“既要又要还要”新的挑战,中兴通讯通过过去40年ICT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技术突破没有捷径,唯有在场景中反复验证,在产业链中协同持续迭代,把场景抓住、持续迭代才能真正把一个技术从无到有、从好用到更好用地发展。
舱驾融合,非常适合将AI在汽车场景规模进行落地,通过AI算力的集中、多模态融合、人机共治,系统性地解决AI在车端算力的割裂、数据孤岛、交互迟滞等痛点,形成了硬件集约化、数据加速化和体验智能化的正向循环。
昨天苗圩老部长也在发言中提出,多域融合作为电子电气架构革命的核心路径,正在打开整车智能的突破口,座舱和智驾融合趋势的演进,其实就是形成未来整车的智能。真正的域融合,需要构建多维度的协同,在车端需要打通智驾域、座舱域、车控域的数据闭环,真正实现环境感知、决策控制和交互体验的有机统一。我们在路端通过V2X智能技术设备的连接,和车端形成了超视距的全距感知能力,在云端我们建立算力平台,也支持OTA的持续进化,中国式的车路云三位一体的融合架构,将重构车辆的价值维度,我们汽车也从原来的交通工具进而进化为自主进化能力的智能化终端,也更加符合这次两会新的精神。我想这种融合不仅带来座舱和驾驶的颠覆式升级,也更加形成整车级的智能,重塑未来的出行模式。
通过单车智能和交通基建的深度融合,我们最终将实现交通效率的倍增和事故率指数级的下降作为终极目标,也就是智能网联汽车带来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和更加安全的指数,这也是我们整车智能化未来的关键点。
域融合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技术、资本、生态“高壁垒三角”。在“高壁垒三角”中如何去解决,通过研发投入、通过生态整合,包括进入国际化需要面临的合规,特别是中国从汽车大国面向汽车强国,国际化发展刻不容缓,我们从很多车厂的合作伙伴也看到了整个国际化作为车厂在国内练兵走向国际市场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想主机厂充分利用中国技术和中国市场的创新,也是实现汽车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同频共振,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走向国际化。
要切实地看到中国的芯片在算力领域和国际巨头,一方面有些差距,二是由于美国政府的政策限制,我们还是有所短。如何去破局?我想这里面在于我们如何去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场景定义能力,包括软硬协同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我想这是我们中国厂商和中国车厂共同来实现突围的关键。从单点创新,通过软硬生态开放协同,实现全域创新,解决端侧成本敏感、实施决策要求高、低功耗、高效能和自主可控的需求,团结是我们进入胜利非常重要的环节。
以此为鉴,加大加强开放开源的生态体系是目前整个中国科技上台阶非常关键的成长因素,今年春节DeepSeek的成长,包括中国很多智能企业的成长,都说明了开源开放是未来成长非常关键的环节。我们在汽车生态系统、汽车操作系统,在国内目前既支持部分企业强封闭、强闭源的路线,也更加支持开源开放的生态体系,我们希望通过主机厂的引导、政府的牵引和ICT企业包括多元生态的合作,加速ICT技术与汽车制造实体的深度融合,构建成中国的开放生态体系。中兴通讯除了在芯片进行布局,在操作系统,专注于底层,在AUTOSAR和东软睿驰也在进一步构造起中国本土的方案。
同时我们也鼓励OEM厂商和ICT联合打造业界领先的智驾座舱大模型的方案,除了算力和AI,所有人工智能的发展最关键的就是我们的数据,数据如何有效地去获取、安全高效地进行利用,我们也建议车企和供应商要改变过去单打独斗、大包大揽的技术开发模式,走向开放合作和产业分工。比如车厂把他的一些数据和一些ICT企业进行合作,算力换技术,真正实现供应商和主机厂的相互补位、相互共创,在实践中形成统一的标准,做到价值的最大化,产业分工、产业共享和产业开源,我想这是破解整个模式比较好的方式。
最后汇报一下中兴通讯在汽车电子的一些布局。中兴通讯在汽车电子的定位还是作为智能网联基础能力的提供商,我们是以芯片和操作系统为核心,也希望通过和主机厂去服务,做好自主创新高性能的合作伙伴。2024年,我们和中国一汽联合设计发布了车规级五域融合的高性能舱驾合一的SOC芯片,这五域包括智驾、座舱、车控、网联、安全。去年,我们也联合广汽发布了车规级高性能的中央网关SOC芯片“撼域”M1,包括车规级的4G和5G的芯片,中兴通讯坚持生态的共赢,构建开放、解耦、安全的新质生态,加速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布局和发展,我们也希望和在座合作伙伴一起为中国汽车的新世代而奋斗。
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