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科技陈山枝:推进C—V2X产业发展落地高价值应用场景
3月28日-30日,以“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在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汇聚20+政府有关部门领导、30+院士专家、100+汽车及相关领域的企业代表,共议汽车产业变革新路径。在首日车路云一体化发展论坛上,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山枝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陈山枝:谢谢赵司长。跟大家报告一下《推进C—V2X产业发展落地高价值应用场景》,前面邬贺铨院士还有王主任都提到了V2X,简单报告一下C—V2X的概况。交通和汽车行业无非是两大类应用,一个是远程信息服务,一个是近程的信息交互。远程的信息服务从云上通信,地图下载也好,现在训练数据上传也好,大量数据传到云上,刚才邬院士讲到数据的训练,还有近程的信息交互,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特别智驾这个阶段的价值和应用,王主任讲得特别好,美国很早推的时候大部分不给人用,近程的信息交互没有那么迫切,今天到了智驾阶段,历史发生了变化,近程信息交互变得非常重要,所谓L2+,包括L3。
车云网近程信息交互,通过3G、4G、5G基站到云上,刚才提到远程的调度、地图服务、数据上传、信息娱乐。另外,近程的信息交互时空密集,毫秒级、约1公里的信息对你有价值,2公里以外的人踩刹车或者自动驾驶刹车了,基本上你不太会关注,对于近程的行驶安全来讲,需要毫秒级,哪怕前面20米踩一下刹车,你必须在毫秒级收到这个信息采取措施,才会避免行驶的交通事故。这是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近程信息交互。
蜂窝车辆概念提出来将这两个车云和车路、车车、车人之间实现交互,C—V2X,PC5实现了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交互)。远程的信息服务通过5G应用,这是我们团队最早提的,现在变成国际标准,笑京主任提到美国也采用我们的技术。
下面说一下C—V2X主要的应用场景,高价值的应用场景,车车、车路之间所谓的高价值应用场景。
一个对单车智能,今天为止单车智能是根本,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单车智能,一定要辩证地来看,比如我们小时候看电影一上来就是好人、坏人,只有0和1,不是,很多事情是辩证的,单车智能一定是基础,但是单车智能发展面临瓶颈,最大的单车智能问题,单车感知难度,包括前面很多业界都认可,特别搞雷达、视频感知的专家。搞视频感知的专家说,陈总不用说,这个感知一定是有问题的,靠雷达视频、靠激光,这个感知的问题不说了,高速路、路弯道等等业界都有共识,还有常规挑战,算力的挑战,云端也好,车端也好。
还有单车智能的最大问题很难做到全局的交通优化,每辆车单车博弈,如果没有智能,那不需要交互,有了智能才需要交互。单车智能感知的时效性,能不能在高速公路连环撞车的时候,能不能在很快的时间做出判断,不是智能,我们的智能在提升,鬼探头的问题是最典型的,公交车蹿出一个人来,友商讲,这是神仙也解决不了的,我们也解决不了,这是能达到人类老司机的水平也就这样,还是撞死人。如果通过车车、车路协同,是不是可以将这个问题解决掉?非常容易。我们也做了实践,通过路侧感知或者说通过车车感知,可以避免网联AEB。
多车感知,高速公路的连环撞车,台州2023年不是下雪天,不是雨天,也不是大雾天,连环撞车。如果说单车智能,前一辆车发生事故,交通效率下降了,单车智能之后无人驾驶,需要车间距拉开,不拉开时速100多公里,间距十几米,跟这个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做一个试验,通过隔车感知,单车智能传统的AEB会撞到。车车通信,前一辆车和后一辆车有通信,这之间不需要100%,60%三辆车有两辆车撞上也可能实现这样的效果,这样能解决高速公路上的一些追尾问题,快速路高速路的二次事故。
圆锥桶的辅助驾驶智能驾驶到了跟前才看见,200米激光雷达毫米波感知撞上了,包括我们开车在高速路最怕这个,如果圆锥桶发一个信号给车,1公里之外收到了,就避免发生事故。这是智驾车企跟我们说的,这个需求最早不是我们提的,是车企提的,高速公路的圆锥桶能不能放一个C—V2X ICU直接播报信号。还有红绿灯事件,红绿灯全天候全场景实现,对智驾来说是极大的挑战。我们有一个数据,公交车路上错误率8%左右,如果通过C—V2X RSU直接播报红绿灯信号,可以达到100%。车的信号红绿灯就三个状态,时长再加上,两个比特表现四个状态,传递是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说智驾识别,如果全天候全场景,算法会很复杂,成本也很高。
还有特定场景的无人驾驶,刚才王主任也讲到,前面邮政局也提到,我们实现了矿区,包括机场,还有港口实现无人驾驶,也实现了V2V、I2V,通过车路云协同。
还有车辆的编队形式,卡尔动力用了我们的C—V2X技术,车车之间需要通信,车车通信来解决V2V实时通信,实现自动的组队、解散、换道,通过协同定位、协同感知和协同决策,特别结编的社会道路插进来,通过收费站,通过红绿灯等等。卡尔动力现在用我的C—V2X技术,总里程超过800万公里,可以降低人力成本。
去年车路云一体化发布C—V2X典型应用场景的实施参考指南,这是移动通信工程中心牵头的,大家可以上网下载,这中间车企参加、交通部门、通信一起推动的,C—V2X可落地的高价值应用场景列出来了,给出实施的路径。通过可以显著提升社会效益,事故率下降,美国给出数据,降低突发性恶性事故的发生,包括交通效率的提升,道路资源的利用率,拥堵时间的下降,物流成本的下降,这都是有数据支撑的。
车联网C—V2X在全球的发展情况,国家最早在2018年给C—V2X颁布了频谱,去年五部委印发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明确了C—V2X建设基础设施,包括5G,包括要安装C—V2X终端,刚才说的V2V、I2V实施。我们国家明确C—V2X和5G一体化融合的方案,包括C—NCAP对车企很关注中国新能源车的规则,在N—NCAP第一次将C—V2X纳入到主动安全体系。
我国在C—V2X的产业链,从模组、芯片、终端、路侧设备、测试仪表、整车运营测试认证、高精度地图、安全,实际上已经构成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全球领先。
C—V2X在国外推进的情况,美国交通部去年8月份《网联拯救生命》,明确在全美用12年来部署C—V2X。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去年11月份明确要求美国在两年内淘汰DSRC,全面转向C—V2X,过去给DSRC分配的频率取消掉,路面建了一些DSRC设备。美国FCC明确给两年时间转移,全面转向C—V2X。韩国明确用LTE—V2X唯一的车联网通信方式,包括加拿大。欧洲目前还是技术中立,但是很多车企已经全部,我们最近在欧洲包括5G—A推动,还有日本最近主要的车企,两大主要的车企正在跟我们交流,也会推动,过去日本DSRC用得多一点。
国外的三大车企在国内量产实施的C—V2X预警功能,包括大众、奥迪、宝马应用C—V2X来实现车车、车路之间的协同,包括前向的碰撞预警、交叉路口的碰撞预警、红绿灯实时上车还有危险信息的提示等功能,已经开始实施。
国内的车企也在推动,长安汽车路测视频,前车故障,中间车切出,后车防碰撞,时速60公里,前后车搭载C—V2X功能来防止碰撞。东风悦享无人集卡,在港口。
思考和建议:
刚才王主任说了,是不是都是单车智能?不是,美国是明确推动车路协同。美国跟我们不太一样,美国特别关注交通事故生命安全,强调saving life with connectivity通过连接来拯救生命,强调无人驾驶和有人开车都要装路侧设备,我们更多实际是兼顾了产业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交通安全。目前我认为特斯拉的FSD还是单车智能。
当前端到端的智能驾驶大模型确实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它有局限性,刚才邬院士做了很好的报告。现在端到端正达到模型,车只会到云上,单个车企将数据传到云上,通过离线协同,数据传上去以后,我在云上不断快速迭代,来提升单车智能能力,通过OTA下传,实车有一个接近或者达到人类老司机的水平,他不受生理疲劳、疾病,可能老婆骂我了,今天开车生气了,路怒了,跟别人撞了,这个不会,但是它无法解决单车智能的数据感知问题,突发事件的问题,鬼探头、高速公路的连环撞车。
单车智能端到端大模型的使用风险,头部智驾企业平均接管公里数270公里,FSD600公里。假定一个中大城市有10万辆车,平均每辆车像北京单程上班15公里,往返30公里,270公里一天大概会出现接管次数1.1万次,就是10万辆车。假设1%没有顺利接管,一天会出110次事故。我们的信任差距,智驾在高速上跑着跑着,有人看手机迷糊一会儿,可能觉得没事,但是一旦第1000天出了事故,可能将你的生命送掉了,可能将家里人的生命送掉了。高速公路上出现事故,连环撞车事故,看了触目惊心。我们希望车联网C—V2X未来的智驾一定向网联智能实现,我的车跟边上的车,跟路、跟人实时交互,通过协同感知,后面会协同决策,最后协同控制。OTA下载,智驾在推理过程中会将车车、车路、车人的信息实时推送给我,包括在训练过程中会将端到端大模型的数据驱动,当前的车企拿自身的数据,到达一定的程度,其实你的收益会递减的。有的车企说我智驾行驶的公里数,不一定有价值,你在高速公路很好的情况下跑1亿公里、10亿公里、1000亿公里没什么价值,你到城市里面跑试试,到中国实际复杂的路况跑跑试试,那可能数据就不一样。网联智驾提供路侧数据,其它品牌车交互的数据,提升模型的训练效果,最重要通过网联智驾来扩充端到端大模型训练数据的类型、数据质量以及数据规模,而这个规模是有价值的数据规模,不是简单地说我讲一个数据量扩大。
分场景、分阶段推进车路云协同。刚开始我们推动L2+,在当前可以看到10万块钱比亚迪已经将智驾拉到,能不能配合L2+在城市复杂的路段,城市的交通路口,适当地去部署路侧的感知设备和V2X通信降低事故,而不是有些讲的投资很大,城市的连续覆盖,不需要,只是在十字路口、危险路段,还有特定场景的无人驾驶,未来我们理想仰望星空的是L5的无人驾驶。
有两点建议,刚才王主任讲得很好,国外为什么推动到今天车路云一体化、车路云协同为什么慢?在车端,车端少,路侧建设了。我们更强调车端,车企布局大力推动,哪怕没有路侧设备,V2V也是可以的,梅大高速说我人站在那儿指挥,前面出事故了,车还是撞。V2V很简单,相当于数字三角牌,我们也推这个概念。这个数字三角牌后面的车不受事故车的遮挡,后车可以看到,前车出事故了,我可以停下来。
第二,营运车辆,我们鼓励跟政府推动营运车辆前装,营运车辆在高速公路跑的时间很长,私家车装了不怎么上高速,城市的营运车辆包括出租车,包括卡车等等,并且你的事故比较大的都是重大的事故,都是由于卡车引起的,这样可以实现行驶安全,降低特大事故,同时能提升渗透率。
C—V2X在不同等级的车都会有价值,有人驾驶做信息提示,减少重大事故。L2+可以跟智驾融合,L3以上也需要融合,提升行驶安全,提升交通效率,提升行驶的舒适性,希望到L3以上,我们跟智驾结合超越人类老司机,我们的安全性和交通效率都能提升十倍以上。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希望建立智能交通智能网联汽车新的模式,基于5G C—V2X,聪明的路、智慧的路、协同的云,车路云协同发展模式,支持我国汽车行业的变革,出现智慧路网运营商,刚才邬贺铨院士提到,业务出行服务的提供商等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打造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
我的报告到这儿,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