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
确定

网站 > 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

三一集团罗畅国:新能源重卡已迎来关键转折点

3月28日-30日,以“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在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汇聚20+政府有关部门领导、30+院士专家、100+汽车及相关领域的企业代表,共议汽车产业变革新路径。在首日商用车论坛上,三一集团高级副总经理、重卡事业部总经理罗畅国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我是三一重卡事业部总经理罗畅国,感谢主办方搭建的交流平台让我有幸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一起分享。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探路先锋,电池寰球”,第一部分是宏观形势,回溯产业发展轨迹。

早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就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的指导政策,奠定了行业发展的政策基调,指导大家向新能源方向发展,“十三五”期间,各类财政补贴政策相继出台,然而受制于电池成本高及产业链薄弱等缺点,市场培育期有限,直到“十四五”期间在河北钢厂成为重要转折点,政府要求钢厂必须采购新能源重卡,才使得销量稍有起色。

2021年是新能源重卡的元年,伴随着疫情时断时续,新能源重卡拥有绝对路权优势,逐步让客户了解到原来电车与油车不相上下,到2024年电车成本下降40%,产业链配套逐步成熟,叠加国四置换,老旧车辆淘汰补贴,电动重卡优势凸显,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通道。

在国际化发展维度,中国新能源商用车占据全球七成市场份额,依托完整产业链、成本优势及各类场景运营经验的积累,国产重卡在电动技术、产品迭代方面形成了显著竞争优势,为开拓海外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认为未来有两大机会,首先是中国长途蓝海市场。现在短途电动化已非常成熟,大部分场景都可应用,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超充技术的突破以及充换电设施普及,电动化将逐步渗透到中长途领域。另一个机会就是海外,其实很多海外地区都有电动化的需求,比如东南亚、欧美,甚至部分非洲国家也有,但目前大部分处于萌芽状态,需要培育客户。

当然,伴随着机遇的同时也有挑战,我们作为新能源商用车的头部企业深有感触:

一、国内竞争内卷,价格不断下探,导致企业利润下滑。很多企业依靠海外销售的利润反哺国内才勉强维持收支平衡;客户端也呈现车源过剩、货源不足的结构性矛盾,运价低迷,很多散户缺乏议价能力,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重型商用车的补能设施有限,充换电设施只在局部地区得到满足,无法形成全国性的网络,产品同质化导致价格战加剧,企业平均利润下探至5.8%,研发费用占比下降到3.2%,制约着我们的技术突破。

海外方面,贸易壁垒是当前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欧美的加征关税,地缘政治的风险,海外复杂的运营工况以及各个国家的区域性差异导致海外电动化在短期内无法得到快速增长。

接下来我向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行业趋势的一些粗浅看法。

目前,我国的乘用车已进入了淘汰赛阶段,部分新老势力逐步退场,新能源重卡整体落后于乘用车一个周期,目前还处于军备竞赛阶段,不断有新势力和新资本涌入,预计从2026年开始行业更加内卷,行业市场洗牌将进入淘汰赛阶段,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新能源重卡的发展历程:

从2021年突破万台,开始标志着新能源重卡进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2022年全年销量突破2.5万台,成为重卡行业增长最快的领域,2023年头部企业销量突破5000台,应用场景由钢厂、煤炭扩展至沙石、水泥、港口等领域,2024年2月份开始充电产品成为行业主流,下半年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全年共销售8.2万台,渗透率提升至13.6%,2025年1-2月累计销售1.53万台,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到18.6%,预计3月份的单月销量将在1.3万台以上。

从车型结构来分析,国内牵引车年销量这两年维持在30万辆左右,从2023年的5.9%上升到2024年17.4%,专用车从6.6%上升到11%,自卸车从13.4%上升到26.2%,从规模来看,未来牵引车空间更大。

电池装载量也呈现结构性优势,以牵引车为例,前面几年一直以282电量的为主,2024年随着电池成本下降,423电量的车型销量突破2万台,成为市场绝对主力,同样400度,513电量车型快速起量,600度在去年年底批量上市,近期391、392新产品公告,部分友商推出了800多度电的产品,车型越来越多,电量越来越大。

电量越来越大,具体多大合适,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以新能源电动运输轨迹为例,2024年全球有运营轨迹的牵引车302万台,通过电子围栏对单趟运输进行分析,0-100公里短途运输101万台,占比33.4%,其中0-10公里的15万台,此类车型的年运行里程在1万公里左右,10到50公里的年运距3万公里左右,预计4年左右与油车经济性相当,50-100公里的年运距6万公里左右,经济性也一般。

100-500公里的中长期领域共计113万台,其中100-200公里的占比14.1%,年运距10万公里左右,预计1.5年可以跑回油电差,经济性较优,行业423度电量可以满足运距需要,200-500公里的占比23.3%,年运距15万公里以上,由于大运距会损失2-3万的运费且初始购置成本较高,预计一年考核有点差,但后续经济性优,行业800度电完全可以覆盖500公里以内的运输,也就是覆盖行业70%以上的市场。500公里以上中长途的市场877万台,其中500-1000公里的场景需要1300度电,甚至更大电量,但是重量和成本也会随之增加,每年的收益反而会减少,因此,一味叠加电量不是新能源长途场景的破局之道,1000公里以上的场景,以目前的电池技术和充电效率难以满足运营需要,但如果今后的充换电重卡像今天的加油加气一样方便,并形成全国性网络,才可以解决长途场景的里程焦虑。

以上是基于大部分用户固定场景运营模型进行计算,部分运营不稳定的散户可能存在一些偏差,未来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还有很大空间,伴随着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的成熟,充电效率提升,电控、热管理技术稳定后,相信新能源重卡在中长途领域渗透率会进一步提升。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三一在低碳化方面的战略:

目前三一集团在重卡领域已经布局了很多新能源产品,包括道路运输类的牵引车,自卸车、搅拌车、起重机、泵车、环卫车等,并通过核心三电技术自研,全面电控策略,打造低能耗、高出行的爆款产品,其中423牵引车在2024年全年销售5721台,获得行业最畅销牵引车。

另外我们在工程机械、港口机械领域推出了新能源宽体车、挖掘机、装载机、正面吊等产品,也处于行业领先,未来三一将基于单设备电动化、智能化以及AI驱动的远程控制和调度实现多设备协同作业,为客户提供综合智能的新能源解决方案。

运营方面我们搭建了三一重卡智运通平台,基于大数据对车端采集的数据进行解析、清洗、存储、应用,通过车队管理大屏和车队管理小程序,为客户提供电量、轨迹、故障预警等多维度实时监控数据。

三一布局新能源产品的同时,也在积极打造新能源生态,例如三一重能事业部的风电,是目前全国排名第三第四,三一硅能的光伏,三一锂能的电池储能、换电站,以及三一的制氢、加氢等,形成了风、光、电、储、氢一体化生态网络,通过技术融合和生态系统助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最后,我们认为新能源重卡已经迎来了关键转折点,伴随着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跃升,超充、快充技术的突破以及充换电设施的普及,将不断推进新能源电车重卡向中长途蓝海市场迈进,与此同时,产业链深度协同,智能电动底盘与V2X技术将重新定义重卡,为客户提供更优体验和多元化的价值。

未来让我们以技术创新突破成本阈值,以全球化布局突破海外新兴市场,将中国电卡打造成为全球零碳物流标杆,为双碳目标注入澎湃动力。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的聆听,再次感谢主办方提供的宝贵机会,谢谢!

所转载稿件如有侵权,请与我方联系删除;邮箱:daogecaijing@126.com

评论

暂无评论
已全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