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
确定

网站 > 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

公安部俞春俊:希望未来以线上检验为主 并且是全生命周期的检验

3月28日-30日,以“夯实电动化推进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在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汇聚20+政府有关部门领导、30+院士专家、100+汽车及相关领域的企业代表,共议汽车产业变革新路径。在30日召开的汽车新生态论坛上,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俞春俊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俞春俊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对于我们在新能源车面向年检的运行安全检验、运行安全风险防控所做的工作,两年前我在钓鱼台做过一次演讲,谈到我们的思路,几年下来,我们究竟做得怎么样,我简单跟大家汇报一下,就我们怎样把生态链打通做一个汇报。分为四个方面:

1、检验背景

研制背景:从2024年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在国际上排名第一,到去年年底差保有量达3140万辆,其中纯电动占70%以上2024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25万辆,同比增长51.49%,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新注册登记量占汽车新注册登记量的41.8%,有的地方有的月份已经超过50%,新能源汽车上牌速度有的地方超过了50%。

检验背景:从公安来讲,安全是第一考量,新能源车热失控事故,特别是火灾事故频发,社会和群众高度关注。此外,新能源车设计和传统汽车不一致,造成了速度失控,这个现象时有发生,给老百姓使用新能源车带来了一些心理阴影。

基于这两个背景,我们提炼出一些问题,一是新能源车的风险机理不明;二是隐患辨识不清,安全隐患和风险快速识别技术不足;三是检验手段缺失,包括设备、标准都比较缺失。

2、检验技术

为此,公安部开展了相关的技术研究,在2020年时申请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展开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技术与装备研究,这个研究是三年,我们用两年时间就做完了。我们突破传统汽车运行安全检验模式,传统是通过线下到检验站去检验,我们希望通过线上大数据和模型的建立,对于动力电池、电安全进行研究,研制系列检验装备、标准和规程。

刚才严局长说得特别好,很多跨领域的体制机制很难突破,线下要强调的更加全面一点,线下充分对新能源车安全性进行把关,要建标准、做装备;最后我们希望把线上和线下怎样打通,线上检验结果如何为线下赋能,线下的检验结果如何为线上赋能。生产企业,特别是新能源车生产企业提供预警模型,发现有问题可以反馈给线下的检验机构,线下的检验机构有问题也可以反馈给生产企业,对汽车的改进都会有好的作用。最终我们希望达到线上检验为主,线下确认的新模式。这个项目已经全部做完,并且在全国7个省市的30多个安检机构、车管所,包括汽车修理厂和4S店进行示范应用。

这是逻辑图,线上怎样诊断预警,线下检验确认,我们通过线上的大数据平台,像北理工的平台,在线上加了我们的模型之后,线上检测并生成一个报告。年检有时间周期的要求,我们在快到时间周期的范围内,把车子的安全性能做一个体检报告反馈给一体化平台,一体化平台把信息推送给线下的安检机构,安检机构进行检验。如果不一致,以线下为主,把信息反馈给线上,对模型进行修正,我们课题是这样做的。经过不断迭代,优化模型,现在已经基本上线上检测后,线下有的项目就可以不检、免检,这是我们整个考虑的路线图,检验不合格的推送给维修站、4S店、车厂。

3、检验标准

今天讲的重点是我们这几年来做的标准,标准是检验最起码的准则和门槛。线下检验是强制性的国家标准GB 38900,对新能源检验限制得非常少,主要是外观检验:外外接充电接口、高低压线束、连接器、高压警告标记,以及电池包外壳。对于电池电机性能的检验基本上是空白,目前来看,对于新能源车的检验还没有更多的束缚。

为此我们不急着修改GB 38900,现在还没到修改的程度,我们对怎样保证新能源车运行安全制定了一个检验标准体系,包含五个方面:基础标准、检验技术标准、检验设备标准、检验管理标准、事故处理标准。现在很多事故车辆究竟能不能用,能不能继续行驶,还是需要经过检验的,五个大方面,总共15个细类,70项标准,我们都把他细分出来了。重要的标准进行了治理工作,2022年申请立项国家的两个标准,一个是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对线上怎么办,也制定了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动态监测预警技术要求,这个标准已经在2024年9月份报批到了市场监督总局,听说已经上过会,马上就会下来。市场监督总局也批准立项了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检验装备技术要求,检验既要有方法,也要有手段,装备就是手段,现在在起草。我们已经制定了团标,两年前就已经建好了,目前全国有25家检验设备的机构已经制造了检验装备,并通过我们的检测认证,跟团标是一致的,这个生态已经基本形成。

线下检验标准,检验流程聚焦哪几个方面呢?

一是安全性,大家可能认为有点空,我们在课题研究阶段,跟北理工、市场监督总局标准院召回中心,对于影响新能源整车安全的因素进行解剖,最后提炼出58项,线下检验时进一步浓缩变成48项;制定标准的时候进一步浓缩,主要考虑可操作性,最后提炼出12项关键要素。

二是针对性,新能源车的检验跟传统车不一样,我们是在传统车检验的基础上附加了新能源车的检验,新能源车的检验主要聚焦于“三电”及高压系统,即电池、电机、电控和高压系统的安全性。

三是可操作,乘用车是老百姓已经买了车之后才来检的,他是很爱惜的,不能搞破坏性,不能拆下来,应该是不解体,可操作的检验。

为此我们制定了这么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已经发布了,3月1号已经开始实施了,我们是面向纯电动、混合动力,包括增程式汽车的检验,对于氢能汽车的检验还没有考虑。通过线上检验如果合格的项目,线下就不检了,最后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检验报告。

这12项我列出来了,包括电池、电机、电控和电气安全性。打黑点的是线下必须检的项目,空心圆点的是线上检验合格了,线下就可以不检了。假如线上检验不合格,线下就要全检。定了这么一套线上线下检验的规则,我后面也会讲到,最终的发展目标是线上检验为主。

这是我们开发的检验装备,包括充电安全检验设备,汽车底盘测功机、诊断终端等。最近我们收到一些舆情报告,说我们新能源车检验装备费用太高,要100万以上,所有的装备加起来,不超过40万,如果已有底盘测功机的检验机构,可能20万就能搞定,检验装备并不是那么贵。

新能源车检验我们的一个顾虑,会不会检验的时候有漏电现象出现,我们提供了绝缘的手套,绝缘的胶鞋,甚至还提出了一套方案,能够防燃烧的检验工防。新能源车在里面检,万一电池着火,虽然目前这种概率非常少,但作为国家检验,如果有可能性还是要预防的,那个也就10万块钱。最终的结果怎么办,怎样体现合格、不合格,安全还是建议维修,与更多的电池企业、整车企业、电池制造商经过充分的讨论,通过课题研究,列出这么一个阈值,超过阈值的就要建议维护、维修,没有说不合格,因为这个还没有纳入法律上的检验,所以我们建议维护、维修,合格的就认为通过检测,是这么一个标准。这边要强调一下,这里是建议维修。

线上这一块儿,新能源车性能检验搞一个监测预警技术,就是刚才我说的线上的健康报告,同样聚焦安全性,希望企业,特别是车企作为安全的主体责任单位,加了一个安全检测模型,能够把这些数据检测出来。同时我们考虑到国家已有的运行大数据平台,几部委发的指导意见,所有这些都要跟通讯接口、数据传输,要保证协调性。强调数据驱动,当今的时代都是数据+人工智能+联动机制,数据驱动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最后要突出可行性,线上检验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要实实在在降低成本,增加模型的可靠性,这是我们希望做到的事情。

线上检验要基于运行大数据平台,我们希望在车企平台就可以做到,把检验模型可以放进去,最终动态监测刚才说的指标的安全性,这里面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故障,一个是隐患,我们在公安搞安全多少年了,故障这个事情,以前交通事故的定义,是交通要素的失效是事故,也叫故障,故障就是关键要素的失效。什么叫事故呢?隐患的要素变化,或者是环境的变化,条件的变化,会促进故障,或者是事故。故障可能是具体的零部件坏了,隐患不一定是零部件坏了可能什么都没坏,各个要素交互发生变化,环境发生变化都可能造成事故,特别是系统越来越复杂,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可能会造成冗余上的失败,会造成事故。我个人认为标准还需要完善,基于传统GB/T32960.2标准写的,里面有故障的定义,严格按照这个来做,在这个基础上加了隐患的定义。

车企平台,我们希望首先符合GB/T32960.2标准要求,动态监测,事故时采样也是一样的,按照标准的要求,动态监测时放一些算法模型在里面,对整个安全性,特别是运行的隐患、故障要进行监测。监测完了以后,上传到公共平台,这是车企平台。比如说理想的车子可以监测好,上到北理工的平台里面来,这是公共平台。还有当地政府建的公共平台,都可以。另外就是数据的安全性,对车企平台的要求等保2.0就行了。对于公共平台这一块儿也是,要接受车企平台的数据,他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市场监督总局支持我们做一个协同平台,跟公共平台进行对接,车企平台也可以跟我们对接。功能,如果车企做不了的事情,做不了对于隐患的排查、识别,由公共平台来做也可以,最后对于等保要求是3.0。

具体就是动态监测这一块儿,一个是故障监测,延续传统车企定义的一级、二级、三级,12个关键的要素进行报警。另外就是隐患监测,面向模型监测,把变化的趋势,对安全可能造成隐患的趋势做进去,进行预警,包括久置的,长时间停放的都需要报警装置,这个也花了我们很多精力,拨钱对于隐患如何监测,把这些具体的指标提炼出来,也是12项。

如果超过阈值,就进行预警,动态预警,如果没有超过指标,把他留下来,年检时可以使用。超过预警,如果一级预警,要求7天内进行维修,两级预警,要求1天内维修,三级预警,立马停车检查。对于同一批次的,希望能够召回,这个值不一定科学,超过5%同样的毛病,也希望能够进行同一批次质量重新核查,甚至召回。对于隐患的预警是同样的措施,24小时内有1次隐患,7天内维护,这是初步的。有2次,1天内进行维护,如果太多了,同一个批次的多了,还是希望能够召回。这个标准跟为线下服务的初衷有一点点超脱,更加面向实际,但是还是不影响使用。

另外就是装备的标准,相对来说,已经有团标,国标的任务也下来了,正在做对于他的分类、型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程,标识包装和运输、存储都做了要求。对一般性要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怎样符合检验指标把他检出来,保证他的精度,保证功能的齐全性做的要求,这个装备标准现在团标已经有,时间关系,我把三个标准大概讲了一下。

4、建议思考

下一步,对于最近刚推出来的GB/T 44500标准是什么态度,我们公安的想法,目前不急于并到GB 38900里面来,希望对于目前的网约车、二手车、客货运输企业、维修企业等相关单位可以用这个标准做,做了以后,不断反馈,希望能够更加优化迭代,加深对标准的理解和运用,希望能够用于二手车市场、事故车维修、鉴定,年检暂时不纳入。我们会进一步总结经验,因为这个行业发展太快,我们的方法、技术还需要进一步迭代和完善,需要支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我说了半天,大家可能没完全听明白,我们通过车载终端把这些车载的数据到车企平台,车企平台如果有运行的模块,把这些体检报告可以上传给系统平台,如果车企平台没有,再把这些数据给公共平台,以公共平台来运算,把健康报告给系统平台,系统平台再分发到线下的检验平台进行互动和交互,最后不断模型迭代,优化模型,进一步完善检验。整个检验可以为监管部门、保险公司、二手车和汽车制造商进行数据的服务。

最后简单报告一下,我们的整个服务,线下检验、线上检验最后要服务谁?全生命周期对新能源车,包括将来自动驾驶汽车,辅助驾驶汽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所有的监管都希望线上能监管到,今天我说的是针对新能源车,其实我们对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汽车,希望将来借助线上监管模式能够对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减少老百姓对线下检验的要求,大家听到线下检验都有点头疼,希望未来线上不断发展,以线上检验为主,并且是全生命周期的检验。

对于车企来说,把我们的检验结果给车企反馈,让车企对产品不断迭代,不断更新,不断发现隐患,不断完善产品质量,现在是单向的,希望以后是双向的。

三是服务整个社会,现在目前对于营运车辆、保险公司、二手车交易,包括事故车辆的鉴定都需要很好的评估和支撑。

时间关系我就简要汇报这么多,谢谢大家!

所转载稿件如有侵权,请与我方联系删除;邮箱:daogecaijing@126.com

评论

暂无评论
已全部加载